岗仁波齐电影观后感
信仰是件很神奇的东西,朝圣的人们更是让人倾佩,只为今生,更为来世。因为我们都相信人是有来世的,也知道每个事都有个轮回,所以心存感恩,行做善事。终有一日,善有善报的。
岗仁波齐电影观后感【篇一】
喜马拉雅行禅里,“行禅”这个词是禅宗所用的,在密乘的修炼中,习惯叫做转山、转塔、绕佛、朝圣,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转山最重要的特征,是没有所谓的目的地,所谓的终点,我们的起点就是我们的终点。我们的行走不为路上的风景,不是为了去往一个新奇陌生的地方,我们唯一要做的,竭尽全力要做的是回到我们的起点,就是我们回归生命的修炼。
神山是象征,象征着某位佛或菩萨的智慧和慈悲。我们所行走的不是一座山,而是我们内心的清净,在这个清净的世界中,我们最后看到的不是外在的佛,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本具圆满的佛性。
现在这个时代,人走的时间越来越少,坐的时间越来越久,必然压抑的情绪越来越多。行禅是一个力量,不管是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的人,带着觉察去感受身体,觉察自己,将心毫无修饰地放在自己的行动上,自己的行走上。当我们心理压抑,情绪不佳,尤其是怒火和怨恨难以平息的时候,行禅是完美的化解之法。这种千年万年所传的古朴的修炼,如果用在生活里面,绝对是个力量的源泉。它不只是锻炼身体,它产生的力量是我们生命内在的力量。
岗仁波齐电影观后感【篇二】
导演张杨于2013年末开始拍摄纪录片形式的电影《冈仁波齐》,用时整整一年。影片中的人物都由非专业演员出身的当地人出任,电影没有脚本,完全真实记录了藏民2000多公里的艰苦之行。
影片名虽是神山《冈仁波齐》,但整部影片所给的镜头并不多,仅在爷爷杨培去世后,尼玛扎堆让色巴江措请来了喇嘛为之超度,在这时对神山有个清晰的特写。除此以外,电影记录的是2000余公里的朝圣之路。
1.拍摄手法
我喜欢导演这种拍摄方式,记录的手法,远景与近景角度真切自然。仿佛我身处其中,与藏民们一同踏上了这朝圣之路。没有多余的人,也没有多余的话,318国道上,只有一行虔诚的磕着长头的人。
“电影娱乐化”的`时代,能看到张扬的这样一部素片,很舒服。我没有觉得枯燥,觉得整部影片就是我要的那个感觉。我喜欢听他们每晚在帐篷里的诵经,喜欢看他们虔诚磕头前行的身影。
喜欢娱乐的人,是很难接受这部影片,没有华丽的镜头。
只有藏民至纯的信仰,还有大美的雪域高原。这是影片最大的特点。
普拉村,从这里去往朝圣之路。
拖拉机头被别的车撞坏了,不能再开。男的拉车,女的继续磕长头前行。
遇到河流漫过路面,他们依旧磕着长头。
屠夫江措旺堆一生杀过很多牛,腿有残疾。他愿马年磕长头消去一生的业障。
他发现一只“虫子”,让虫子先过马路。
到拉萨了,隔着拉萨河远远的看见了布达拉宫,禁不住流下了感动地泪水。
2.到拉萨后
在拉萨,洗一下快一年没有洗的头发。到拉萨后,他们身边的钱已用完,为能够到达冈仁波齐,在拉萨大家工作了2个月,挣够了去冈仁波齐的路费。
旅馆的藏族大妈免费让他们住店,请他们代她去冈仁波齐为她磕头祈福。
3.冈仁波齐
别名须弥山,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
冈仁波齐峰是多个宗教中的神山。梵语称为吉罗娑山,冈仁波齐峰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狮泉河的发源地。相传雍仲本教发源于该山;印度教认为该山为湿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认为该山是其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信徒不断。
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中国西藏雍仲本教,印度教、藏传佛教、 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岗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冈仁波齐。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雍仲本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本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本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资料)
72岁的杨培一生幸苦带大哥哥的孩子们,在神山脚下他安详的去世了。
喇嘛为杨培超度。
两小时的电影,张扬和摄制组随着朝圣一路拍摄了一年。
“关乎信仰,也伴随生死”。平淡质朴的藏族人生活的面貌,在影片中缓缓道来,这是感动到我的地方。
影片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参入导演自己的意图,仅仅是在一旁记录,特别喜欢这种纪实的电影,也希望以后能够看到这类多一些的影片。
白描手法,走入藏民的内心世界。
如此的平静的生,如此平静的死。
【岗仁波齐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6.电影心曲观后感
7.亲情电影观后感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guanhougan/3139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