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安白鹿原观后感
《白鹿原》指向未来,通过嘶吼出一曲民族国家绝望哀恸的苦难秦腔,来让观众体会中国民族性孕育、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的生的痛苦、活的痛苦和死的痛苦。下面是白鹿原观后感,快来围观吧。
王全安白鹿原观后感【篇一】
《白鹿原》改编字同名小说,描述的是陕西关中平原上,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尤其以颇多的两性场面描写著称。大量赤裸裸的情欲戏的描写,让小说的出版以至于到现在电影的开拍,都波折重重、风浪不断。
一会儿直言“在戏中和这么多有魅力的男人谈了恋爱,这辈子也值了”,一会儿又抱怨床戏太多,“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男人在自己身上‘滚来滚去’,身体和精神都深受折磨”,即将杀青的民族史诗巨制《白鹿原》第一次亮相,女主演张雨绮的话就把人给绕蒙了。而一些媒体的报道更是雷倒一片:“电影《白鹿原》主唱激情戏”!这年头,拿“激情戏”说事儿的不少,可对号称“中国人的精神名片”,不只是要走出去,更要对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的《白鹿原》来说,“主唱激情戏”还是有点过于惊世骇俗了。
作为电影《白鹿原》的女主角,张雨绮扮演的田小娥曾被导演王全安定义为“是个能让男人乱性的女人”,在影片中分别与吴刚、段奕宏、成泰燊扮演的角色上演多幕“激情戏”。在陈忠实的原小说《白鹿原》中对几位主人公的情欲有着大量露骨的描写,而电影自开拍以来也因这些无法回避的“激情戏”而备受关注。对此,导演王全安早些时候就大方回应,称这部电影“不是《色戒》,但绝不戒色”。
回想近几年,“激情戏”在电影界出现的频率逐年升高——从《周渔的火车》对巩俐的某个身体部位特别关注,到《恋爱中的宝贝》前期宣传暗示有周迅的激情镜头;从《紫蝴蝶》宣传中对章子怡某些镜头未剪作出特别提示,到《杜拉拉升职记》中徐静蕾与黄立行的激情戏未映先红,“激情戏”被作为一些影片的商业卖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似乎有了床戏,就有了让人买票进现场观摩的欲望;有了床戏,甚至故事情节都可以忽略不计。金庸曾有一句话击中要害:因为有些人认为床戏一出,谁与争锋?
国家广电总局明文规定,严禁制作和播映夹杂淫秽色情和庸俗低级内容的影视作品,不得将未经审查通过或未按审查意见修改的作品在电影院、电视台播映,也不得在音像市场和互联网上传播以及提交国际电影节和国际市场参展参赛。
明知道“激情戏”肯定要删的,为什么这些电影还要拼命拍激情戏?有业内人士分析说,一些影片出于炒作的原因,明知那些镜头根本过不了关,也故意将其作为卖点,甚至公开叫卖“第二版本”,力图形成话题刺激影片票房;还有一种就是大导演为了达到自己对影片主题的诠释,不惜成本拍摄完整版,最终因部分内容不适宜给所有人看而遭到删剪;而出于一种试探,还有一些电影也在内容和主题上大打“擦边球”,颇有投石问路的味道。
很多电影商一厢情愿地认为激情戏是票房良药,那么,在观众心里,他们是如何看待电影里的“激情戏”呢?一些接受采访者普遍表示出对这个词的反感——这些东西最好不要放在电影里公映,一家人看会很尴尬。还有很多人表示,商家如果拿这个作为幌子,实在不太聪明,用“激情戏”打市场,只能表面热闹一会儿,反而不利于让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如果没有严谨的叙事结构、精美的视觉奇观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真材实料,单靠情色诱惑,最终观众是不会买账的。
有影评人尖锐地指出,电影当然可以表现性,问题是怎么表现。在电影分级制缺席的今天,我国电影表现情色的方式非常低俗化。“激情戏”是在挑逗大众低俗欲望,尤其是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据了解,美国青少年对美国电影票房收入的贡献几乎在一半以上,《十面埋伏》北美上映时,在级别上接受了严格的审查,《色戒》《苹果》两片命运也颇为相似,都在香港获“三级”待遇。
王全安白鹿原观后感【篇二】
大概十几年前,也就是现在的KTV那时候的歌棚子在华夏大地方兴未艾的时候,有一首歌,不管谁唱,也不管唱的多好听,最后总是会在嘲笑和奚落中结尾。那首叫做《把根留住》的歌我也会唱,但我从来不敢唱,因为它被我们恶搞出了一个副标题:太监的最后一声呐喊!大概十几天前,我被叫去看《白鹿原》,看着白嘉轩绝望地倒在了尘土飞扬的欢庆歌舞中,莫名地就想起了那首从未唱过的歌。
今天看了即将付印的样刊,其中月度辣评中提到了中国电影的申奥之路,深感说得不够痛快,但碍于作者陈世亚是我刊的策划总监,在中国电影传媒界的辈分又高,不便删改,
所以只好在此借题发挥一下。言及陈公世亚,那可得从天宝年间说起,此君生于温州长于哈市,2000年以21岁的低龄和狂躁影迷的身份变身为《电影世界》编辑,后历任《电影世界》执行副主编、《看电影》编辑部主任、《新电影》编辑部主任、《中国电影报道》策划、《影响》执行主编、乐视网策划总监,2008年来到《环球银幕》……2010年因为想跟电影搞得再热乎点,陈公投身大片剧组,历经七七四十九难,修成正果回归编辑部继续写字。怎么样?可谓中国电影媒体的泰山北斗吧?
也许是久历江湖饱尝冷暖,也许是骨子里浙商圆滑的天份,原本他就是想说《白鹿原》才是最有资格代表中国送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却心思乖巧地扯出《金陵十三钗》来陪绑,抑抑扬扬曲折回环地扯了半天人性元素、人文厚度、战争死亡,以及导演的知名度啥的。亏他在哈尔滨浸淫了十几年,酒量和胸毛倒是长进了不少,但我们北方汉子傻了吧唧的豪气却是只学了点滓渣。作为好哥们,又是他的现任领导,我不能看着他这么嗫嗫嚅嚅的不爽利。既然他喜欢含蓄,我就替他把潜台词翻译了吧!
如果能保留200分钟的版本,那么《白鹿原》将是近些年国内少有的史诗级别的电影;也是近些年来最能还原中国国民性,并能被奥斯卡青睐的电影,而且也将是历届代表中国送选奥斯卡的影片中的翘楚。至于《金陵十三钗》,我没看过不便妄言,但仅就原著而言,它主题立意的份量显然没法和早期的茅盾文学奖得主相比。而且,我严重不同意导演名望是送选标准之一的说法。中国人是太在乎奥斯卡了,还是太不在乎了?如果在乎,怎么解释《筑梦2008》呢?如果不在乎,为什么历经十余年,张艺谋用四五部片子冲击外语片呢?他怎么就那么能代表中国呢?怎么就不能让美国鬼子知道中国不只是一两个人在拍电影呢?
其实呢,送不送选、提不提名,甚至得不得那个英语国家的电影奖项,并不会在本质上改变华语电影精品匮乏的现状。但送出一个好片子和送出一个好导演的片子,却是我们对待如何认识和输出民族文化的态度问题。《白鹿原》展示给世界的是积淀了几千年的黄河文明的独特,是一个个活生生地在黄土地上刨食的面孔和肉身,有高贵也有卑微、有纯净也有龌龊。为它骄傲也好悲哀也罢,它都生生不息地在哪,皇帝改不了、军阀改不了、日本人改不了,谁也改不了。来到白鹿原的人都想强暴这块土地然后永远奴役它,可是最后发现塬上麦子今年烧了明年照样疯长……
国民性这东西,说来大,其实也就跟白鹿原的男人见了小娥都立正差不多。现在国学很热,好多家长都让孩子参加什么国学班学《三字经》、《百家姓》,听上去既高级又滑稽。国学是什么?是六艺,是孔孟,不是蒙学十篇。一位专家说,如果现在能在小学教授《论语》《孟子》之类的课,也许几百年后我们就可以谈国学了。我们不配谈国学,但至少我们该知道自己是喝哪条河沟的水长大的,我们的根在哪?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guanhougan/3101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