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第一书记观后感汇总篇
他将有限的生命化为对人民、对事业无尽的奋斗,他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使他的名字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离去,沈浩--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观后感1篇
其实早在2009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上就已知道了沈浩这个人,对他的事迹也是颇为佩服和感动。《第一书记》这部电影正是反映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整部影片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道理,他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想干点儿事儿”。 为了想干点儿事儿,他放弃了相对优越的生活,来到了艰苦的农村;为了想干点儿事儿,他利用一切关系和渠道为百姓谋实惠;为了想干点儿事儿,他秉公断案、忍辱负重,甚至挨打;为了想干点儿事儿,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小岗村的村民两次集体摁手印不让他离开;在他因积劳成疾、猝然倒下之后,村民们又第3次摁手印请求上级把他永远留在小岗村。小岗村的村民讲得最多的就是“我们离不开沈书记”。能让人民群众感到离不开,这是一个党的组织书记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基层干部取得的最大政绩。
沈浩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用真情做事的人。于是,《第一书记》中便有不少动人感人的情节。有人说看到他和五保户吴奶奶过年时哭了,有人说看到逝世后女儿怀念他时哭了,而老汉我最动容的确是吴奶奶守着独子被强拆后的空坟,在雨中无助地哭泣。而沈浩率村干部为强拆的过错而披麻戴孝,只是使我们悲愤的心情总算有了一些平衡而已。当然,为了和村民过节,又一次不能和家人过节、把妻子买的羊送给五保户等诸多情节,也同样令人感动。我从第一书记里看到了一个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层干部的影子。
我们做党员教师的,难道就不该想想吗?什么是为孩子负责、什么叫为了孩子的明天。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体会到做为一名党员教师,要牢记宗旨,像沈浩那样拥有“三颗心”——对工作有一颗责任之心,对家长有一颗平衡之心,对学生有一颗仁爱之心,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踏实干事,无私奉献,为学校争光。
《第一书记》观后感2篇
沈浩放弃了财政厅优越的工作环境,放弃了家中温馨的生活,来到了偏远的小岗村。那里的条件艰苦,工作也不好开展,可是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定的做下去。在很多人看来党校是个严肃,神秘的地方,但实际上党校老师生活是比较清贫的,所以我们既然选择了党校教师这份职业,就要尽一个教师的责任,耐的住寂寞,耐的住清贫. 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
从沈浩身上,我还看到了他的创新精神。他肯动脑筋,办产业、兴商贸、科学种田,以市场经济的头脑发展种植…..六年来沈浩带领小岗村做了太多的事。我联想到自己,工作时有时按照老思路老方法,缺乏创新精神,要勇于创新教学方式,多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多思考教学规律,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看到沈浩同志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有多很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感悟。作为一名党校教师,要深入学习沈浩同志,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敬业精神,学习他的无私奉献,党校教师应当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作为一种职业,党校教师都应当对学员负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党校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党校教师身上的责任之大,这种责任的重大,要求党校教师经得起诱惑。当然,有人会说党校无权,何来诱惑?似乎诱惑总是和权力成正比。正因如此,才可能使人寻找权力。表现在某些党校教师的身上就是不安于本职工作,终日想着“另谋高就”或是寻找“副业”。这就要求身为党校教师就是要能“热爱本职,淡泊名利”,看到自己职业的崇高性;勤学习,苦钻研,踏踏实实授课,认认真真做一名马克思主义布道者。在平凡而有伟大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深入学习沈浩同志,做一名优秀的党校教师:上得了讲台,下得了基层,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平凡!
《第一书记》观后感3篇
观看了《第一书记》,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坚持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结合自己工作的性质,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就基础教育来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关键,而课堂教学又是师生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主要阵地。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已经不能在恪守“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应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面对平平常常的事物进行种种联想和想象,尽情地释放学生的潜能。要做到这些,关键就是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算是新型的呢?
2002年,中国教育报开展了师生关系大调查,其中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老师、学生互相帮助,成为朋友,共同进步。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上关心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和学生友好相处,不要时时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学生要尊重老师,有困难能向老师诉说,对老师不要有恐惧感。老师能真正理解学生,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学生能体谅老师的苦心,师生间关系融洽,无隔膜,能坦诚相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可以看到,学生需要的不再是讲台上居高临下的教师,而是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与他们融洽相处的朋友。 陶行知先生认为:为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那么该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在对待学生观念和态度上都应一视同仁。
教师应当主动的去当学生的朋友,相互交流思想,给学生以朋友般的宽容,理解和帮助,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亲近学生,彼此间建立友好感情,动之以情,才能感化、感动学生。师生之间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教师与学生应“互相尊重” “互相理解” “互相信任”。然而,有些教师事事摆出一副教师的架子,学生见老师总是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如果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那是不可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在师生关系方面,由于师道尊严的长期影响,再加之“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导致一部分师生关系仍比较紧张,一些学生的人格仍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新型的师生关系还很难实现。但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推行,这种认识和观念,必将会实现的。那么,教师将是微笑的,学生也将是微笑的。
教师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是师生关系优劣的一个显著标志。做好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意义深远,十分重要,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一般来说,应首先从多给后进生“关心、关爱”入手,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转化的效果。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因为后进,他们往往有较重的自卑感,因此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理解与尊重,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也应从多方面给与扶持,再引导上下功夫,会使后进生有所转变。如果老师能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就会使他们感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
俗话说“心诚能使顽石化”只要教师把一颗滚烫的心奉献给学生,即使他们那颗心已经结了冰,也会被感化的。教师应深入到学生当中,视生为友,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些关心勉励,学生的积极心理,犹如娇嫩的花蕾,需要我们用心血去浇灌、保护,方能怒放争艳。让我们牢记教育家杜殿坤的话:“知识好比种子,教师亲切的态度好比阳光,儿童的心情好比土壤----只有这时的播种,才能使知识的幼苗茁壮成长。”
二、 细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心理医生。
作为学生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些老师习惯每周布置一篇周记。我们曾用心去写,把我们的感受,我们眼中的世界都记在了上面,我们热切地等待着,可是得到的只有冷冰冰的分数或一个“阅”字。我们逐渐对周记失去了兴趣,再没有真意的倾诉,只有潦草的敷衍;再没有热切的期盼,只有例行的公事。因为老师没有认真倾听我们的声音,去了解、读懂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感到不被重视、不被理解。所以周记成了一种形式,一种没有师生真情交流的形式。这样的不负责任的教师怎能受到学生的喜爱,成为他们的朋友呢?
同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以正确的心理指导;积极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使自己对学生态度、方法以及言语行为顺应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规律,保持良好的师生心理关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课程,也许还会喜欢这门学科,将来有所建树。相反,学生“厌其师而弃其道”,一生也不会喜欢这门学科。所以教师应善待每一个学生,细心倾听,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同时,也要对学生的道德方面,以及环保方面进行教育,因为这个学期里发现了一些学生为了响应植树节在学校的后花园里面自觉栽了一些花草树木,我觉得这应该响应这个活动,让学生在平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绿化环境,做环保小卫士。
三、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学生博学多才的朋友
过去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面向21世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己任的新型教师,传授者的身份正在淡化,而转变成了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从“讲”师变为“导”师,教育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水桶不断注入高质量高水准的水,再用“一桶水”去应付学生显然是不够了。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不断充电,积极探索,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但教师毕竟不是万能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要完全了解掌握不断更新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就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与他们共同学习。教师会发现学生自身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也是学习的参与者,真正做到孔夫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师生朋友关系的最好体现。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设备,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但无论什么先进的机器,也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在学校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而言,和老师相处的情况常常会影响他的整个学校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的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学生会因老师的误解而焦虑;因老师的冷漠而受伤;因老师的粗暴而消极。一个善于倾听学生,关爱学生的好老师,会是你一生的指路明灯。相反,也许是你一生抹不去的阴影。
所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21世纪教育的趋势和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赢”,更是教育所呼唤的。这只是我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一点看法。
为师者的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做学生喜欢的朋友,拥有学生真诚的爱。这是为师者享用不尽的财富,也是为人弟子的最大财富。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guanhougan/2712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