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如何培养孩子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观后感「于丹」

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一】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与孩子的成长也有关系,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鼓励。在人格中学会爱、学会尊敬。这样一个孩子,不论在社会、在生活中,都有一个成功的生活位置,在等着他的到来。一个人,在社会的煎熬下,舒展个人的生命。

  感恩在我们大家中间,是阳光,是雨露,是头顶永远晶莹闪烁的星辰,也是我们首先要教会自己孩子的一种生活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回报的。一旦孩子懂得回报了,父母的爱才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家长更多的需要精神上的回报。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呢?  首先,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告诉他这件衣服是妈妈给你的,你要感谢妈妈;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不溺爱孩子也是当今许多家长要面对的课题,面对独生子女,当一个孩子享受那么多的爱,我们家长更应该让孩子吃苦,主动地找苦给孩子吃,在生活中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身教甚于言教,我们家长在生活中要处处做出表率,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孩子是我们的,但更多是国家的,少年强则中国强。孩子寄托着我们家长的希望,更寄托着国家的未来。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国家。

  【篇二】

  我觉得大道理老师和家长都懂,但是一接触实际就忘了,或者说难于运用到教育孩子当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是其中的关键!

  我觉得于丹老师讲的非常好,而且道理通俗易懂。我认为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则是总工程师,责任重大。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效率是最重要的过程,成绩是最后的结果。比如:通过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引导孩子看三国演义原著;通过看电视百家讲坛引导孩子看史记、庄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书籍,自然就促进了文言文的学习和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

  2.博览群书精益求精 : 知识是互动的,触类旁通。特别是英语、语文、历史是一个长期积累提高的过程,让孩子看更多的书以增加知识宽度和深度,做到积累提高,先博而后精。

  3.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孩子成长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暴跳如雷,甚至打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次考试后不是只看孩子多少分,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回忆做题的过程、思路,找到错题的原因。

  4.发挥孩子的特长:我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也都会做好学生,只是平时我们要注意发现孩子的特长。只要我们注意发挥优势,重点解决弱项,相信孩子一定会扬起学习的风帆,掌握更多的知识!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讲道理、教方法开始,自己从认知上不断提高,了解孩子,因材施教,发挥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动性;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和老师一起帮助孩子成长,向共同的美好目标前进;向行家靠拢,向里手看齐;在交流、总结、探索中不断提高,实现让我们孩子成才的共同理想!

【如何培养孩子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观后感「于丹」】相关文章:

1.于丹《如何培养孩子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观后感「汇总」

2.于丹《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观后感

3.于丹讲如何培养孩子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观后感

4.《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于丹讲座观后感

5.于丹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观后感

6.于丹《如何培养孩子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讲座观后感

7.于丹讲座《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观后感

8.2015于丹《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观后感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guanhougan/260494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