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早晨》语文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小镇的早晨》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依循由“分”到“总”的结构方式,抓住小镇早晨“安静”、“热闹”、“紧张”这三方面的特征写出了它的美丽。课文篇幅短小,结构清晰,语言浅显、流畅。
依据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叙述方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感受作者对小镇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程序
针对这篇课文内容简单、结构清晰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渗透由“分”到“总”的叙述方法。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小镇早晨“安静”、“热闹”、“紧张”的特点;感受水乡小镇的意境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共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小镇的早晨是_______的。”这一句式说一说。这样,既复习了旧课,又为学习新课作了铺垫。
(二)导学第二自然段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分成三步教学:
1、充分诵读,找出特点。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本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引导学生画出中心句,初步感知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从而教给学生中心句和先总后分的写法。
3、激发想象,感情朗读。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小镇的“安静”。
(三)总结学法
学习完第二自然段后,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总结学法:①画中心句,想小镇早晨的特点;②围绕中心句分别写了什么;③展开想象,读出特点。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鉴于本文的特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回报,评比。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课堂教学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研读了前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出示了“小镇的早晨_________啊!”这一句式,旨在引导学生把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表达出来。最后点明主题,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由导学到大胆放手自学的方法。教育学告诉我们,利用知识的类比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扶放结合,让学生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师导学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三、四两个自然段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2、以读代讲法。《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强调感悟,而读书则是感悟的前提,课文接触得越多,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越深,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者,本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更适合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二)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在于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学会”变成“会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将来不再需要教”。因此,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根据教材特点,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读、思、划、想(想象)”的方法进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以下学法:
1、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自然段,但“放手”并不等于“放羊”,教师在学生自学前、自学时不断提醒、点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优势互补中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2、读悟法。新《课标》在“前言”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明确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和体会。
3、小组合作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导入时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板书安静,学生自学后汇报反馈时相机板书热闹,忙碌,总结全文时顺势板书小镇的早晨多美啊,让孩子们一目了然,抓住文章的重点。
【《小镇的早晨》语文说课材料 】相关文章:
6.《燕子》说课材料
7.大班说课材料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geimamadeyifengxin/3476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