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代表全体高三学生在这里发言。
这一刻觉得,时间真的过得很快,三年的时间转瞬而逝,仿佛昨天才带着好奇与探寻的目光踏入校门,今天却到了不舍离别的时刻。
此时此刻,还是想说感谢,谢谢官二中母校,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精彩的的回忆,让我们牢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谢谢老师们,无私地为我们付出,在我们遇到困惑时为我们解答,在我们遭受挫折时耐心开导;谢谢同学们,陪伴着扶持着走过三年,无论喜悦还是悲伤,你们总在身旁。谢谢一切的一切,串成我们独一无二的高中生活,纵然没有太多轰轰烈烈,却更能显出细水长流的弥足珍贵。
三年,说长,它却已经悄悄落下帷幕,说短,它却又沉积了太多的点滴。这三年来的每一幕回忆,每一个故事,都已幻化成一片片灿烂的所在珍存于我们心间,会记得军训场上我们挥洒汗水,艺术节上我们张扬青春,运动会上我们争取荣誉,教室里我们书声琅琅,食堂里我们“奋勇拼搏”,操场上我们追逐玩闹……
三年来,相信大家同我一样,收获不少,成长不少。如今的我们,大多已被打上“成年”的标签,从曾经的有些不懂事、略显懵懂慢慢蜕变成今日的成熟,懂担当。我们从曾经的些许茫然到逐渐有了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不轻易言败。三年的沉淀,我们更懂感恩,更懂责任,更懂未来。
青春的年华,虽然笑有时,哭有时,欢乐有时,悲伤有时,却都是我们一个个成长的印记,纵然有缺憾和不完满,却更能激励我们向上、拼搏。感谢这三年,让我们见证了青春的模样,让我们更明白该珍惜什么,追寻什么。
虽然道别令人悲伤,虽然不知何处是远方,但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精彩的新征程等待你踏上。也衷心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心,官二中明天会更好。
谢谢大家!
第二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时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52届全体高三毕业生,向辛苦培育我们的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谢谢老师,三年以来对我们的谆谆教导;谢谢您,三年以来的精心培育;谢谢您给了我一生享用不尽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是您眼里的朵朵绽放的鲜花,是您让每一个花瓣散发了芬芳。我们就要在您的关爱的目光中走进考场。
高考毕竟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最神圣的考验,其压力可想而知。有人说,凡是能够经受得住高考考验的人都是勇士。知道吗老师,您的深情凝视,是我们最坚强的依靠。相信,所有拼搏的汗水与理想的希冀,都会化做频传的捷报,如期而至,飞到您的案前。我们知道,那是对您长期以来无私奉献的最好的报答……
是的,对此,我们满怀信心。老师,我感觉到了你的期盼,你的目光。此刻我仍能记起您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倾心谈话,你的每一节课仍鲜活地铭记在我们的脑海里。无须回忆,一切都是那么生动而令人深感欣慰。老师,我们真的不愿意谈离开,我们深深地眷恋着你和我们的一中。
然而,是雄鹰总要翱翔蓝天;是水手总要启锚远航。我们,是您放飞的希望,是一粒充满生机的种子,我们将去探求,去实现青春的梦想。
在此,我也对同学们提个建议:我们一定要注意考前的休整。不要把这几天当作什么特殊的日子,要像平时所做的那样平静地度过。我想在这里介绍上届师姐的一种自我调节方法:在心里设计考场、模拟考试过程以减轻忧虑心理。我们的心态应该是激动而不过分紧张,心是平静的,忙而不乱。不管复习得如何,都要自信地走向考场。只有调整好心理,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保持思维的灵活、缜密,把记忆中的有效信息及时调动出来,做到正常或超常发挥。答卷时,更要做到的是“自信、放松”,因为紧张是毫无用处的。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像高考这样的有意义的重要的事件,人正是在一次次这样的考验中成熟的。古罗马哲学家小塞涅卡说:没有人会感觉到,青春正在消逝;但任何人都会感觉到,青春已经消逝。我觉得,生活赋予我们的无限高贵的礼品,也正是青春。世界上再没有比青春更美好的了。唯有努力学习,才是对青春的最好珍惜。
在二中学校一晃已经三年了。回想这三年,总有一种亲切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信心百倍,总有一种召唤驱使我们不断探求“知识、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您,我的老师,我的母校。也许,现在还不是回顾高中生活,感谢师长的时候。那么,且让我们把心中拳拳之意存放。用最好的状态,最优异的成绩,向学校和恩师们献上最后一份答卷!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培育我们成长的母校和全体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
【学生代表高三毕业典礼演讲稿精选】相关文章:
1.2015高三毕业典礼学生代表演讲稿
2.2016年毕业典礼学生代表演讲稿
3.大学毕业典礼学生代表演讲稿
4.小学毕业典礼学生代表演讲稿
5.2015高三毕业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稿
6.高三毕业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稿(最新)
7.2016届高三毕业典礼主持词「精选」
8.2015高三毕业典礼发言稿「精选」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gaosanzuowen/2093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