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编收集了高二乐在其中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乐在其中
生命中有太多的忧伤与欢乐,它们就像我们遗留在海边的石子被卷入记忆的海洋,更像我们心底的蓝色水晶,承载着我们的梦与希望。迷茫或怅惘的时候,总会调慢时间,做一些喜欢的事,让心平静,让梦真实。
白天,城市的浮华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在我的心里空留一卷躁动的气息。烦躁缠绕着我,使我无法透气,只有在捧起书的那一刻,才会找寻到原来的轨迹。朗月星稀的夜晚,在昏黄的灯光下,与一本书的对话让我的心溢满快乐。为书中的人或喜或忧,为书中的美好或丑恶而感叹。也许世间有太多的虚伪,但是不要对生活失望,因为还有这样一个角落被人遗忘。它记录了最原始的美好,最纯真的现实。那里鸟语花香,那里草飞莺长,你会在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堂。深夜捧卷,淡淡墨香,乐在其中。
疲倦时,嗅不到空气中残留的余味,会给自己沏一杯清茶。将茶叶轻轻地放入杯中,用滚烫的水给它们注入新的生命。茶叶轻盈地旋转,旋转着。它跳跃在每一滴水中,最终仍会坠落,因为那时是茶叶与水最完美的结合。我拿起杯,轻轻地饮一小口,那清香便会从嘴里丝丝地沁入心脾。不同的茶味道不同,或苦或甘,但它们给我的感动与快乐却是相同的。茶让我清醒,茶又使我沉醉。黄昏品茗,清香沁人,乐在其中。
寂寞时便会仰望天空,望着蓝天中那一朵朵浮云,寻找自己的模样。我看不清每个人的面孔,但却能看见云的忧愁与欢乐。天上的世界清澈透明,写满了诗情画意,涂抹着青春的梦想。盼望着每一个有云的日子,坐在窗边,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学者从云中找寻生活的答案。喜欢看云,虽然它们飘浮不定,但我依然执著地追寻,因为我坚信生命还会灿烂,阳光还会温暖。抬眼看云,轻柔空灵,乐在其中。
我会遇到许多的不快乐,但每次做喜欢的事情,都会找到熟悉的感觉,因为曾经乐在其中。
第二篇:乐在其中
颜回若来到现代,会是怎样的一个角色?千年时光的流逝,社会价值观在变,“乐”也已不再单纯。
孔子之乐,在我看来可以分为四点;贫仍懂乐、学习之乐、坚持之乐、原则之乐。我现在只想肤浅地谈谈第一个。
古板地看,那只是两千年前的说法。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身处嚣杂繁乱的现代大都市里,身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队伍里,我很难有一天不听到有人说:“烦死了”;“老子今天倒霉透顶了”一系列的话;也有多少人能够有底气的说自己一直快快乐乐毫无烦恼?说白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已经让我们失去了寻乐的动力以及会乐的本能。
贫而懂乐,现代文明将有所行为的古人封为“安贫乐道”。多么超脱的一种境界!多么潇洒的一种勇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蒲松龄久考科举而不中,设下茶摊却终着《聊斋志异。》。这些仿佛都在提醒我们:只有贫而安乐,才能造就一代人材。没错,我承认他们的坎坷经历最终塑就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可是若是颜回、陶渊明、蒲松龄到了今天,人们会用一种怎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如今,崇尚白骨精的一个时代,他们的行为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只能是一种低下的行业,是不被别人看得起的。
在社会的舆论压力下,他们还能有闲情雅致去“放弃官场”,另辟蹊径吗?想象得出,一个带着5岁孩子的妈妈,绝不会指着他们要求孩子们向他们学习。
既然他们不被人们看好,为何还能有所作为?
我觉得贫穷,在这里不单单是物质上的贫穷,而且还要包括精神上极大的富足。如果一个人,他只是守着面前见底的米缸傻呵呵地笑,那我看这个人就算是过了千年万年也不会有人去赞同他。可是陶渊明为何还能流芳百世?就是因为他能够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依然想着为社会绘出一幅美丽的“蓝图”,依然想着自己的尊严不能因为吃的问题而糟蹋。精神永远高于物质有着坚定的信念,铸就了他千年不倒的形象。
乐,之所以乐,是因为乐的背后有着支持它的精神支柱。
贫而懂乐,最珍贵的在于,它的勇气——他可以背离马斯洛“人的需求金字塔”理论,坚持在没有足够物资的情况下选择用精神食粮充实自己的生活。就算是贫穷,也不至于沦落到乞讨的地步:因为他坚守着尊严。
所以,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看到一个类似于古代隐士的人,我们千万不要嘲笑他吃不饱还在追求着学习的快乐的傻样。因为在那看似蓬头垢面的外表下,也许就藏着一颗活跃的思想家之心。
第三篇:乐在其中
都说学无止境,可我却从没有这个感觉。平心而论,我是不喜欢学习的。正因为如此,我不会很努力,但也不会做得太差。也许正是没有动力的缘故,我不会因为考砸了就紧张兮兮,一直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
但是,我也不会去批评现在的学习环境。它的确是有弊端,但这只是一个借口,只是自己不想学习而找出来的借口。我可以用这来解释我哪次失败的原因,但不能改变我的一切,所有一切。
《论语》里不是有一句话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想我就是那个“知之者”。
但是,一段时间前,我的想法发生了改观。
数学作业本上有些难题从来都是选做的,诚然,对我而言这些题目是有点难,可老师也说过,以后还是会让我们做的。既然都要写,早写晚写有什么区别吗?老师也没说不可以写,那为什么不写呢?
带着这个念头,我开始挑战那些难度稍大的题目。
开始,我总是摸不着头脑,经常要请我的外援——我的妈妈帮忙。时常是两个人沉默地坐在书桌前,在草稿纸上沙沙地算着,第一个解出题目的总是我妈妈。尽管如此,我也不是每道题目都能做对,还是常有错误。
然后,我逐渐找到了门路,也不用老是找人帮忙了。妈妈回到家也比较迟,常是我一个人冥思苦想,一边整理思路一边等妈妈回来。这个时候,我已经能独立完成一些题目了,随着解题方法变多,计算这些题目的乐趣也大大增加。我终于不用老是听妈妈讲解,而是可以面对面讨论题目、一起思考。
于是我真正找到了解题的快乐,也曾有过两次几乎全对,老师也给予表扬。
这样学习不是很有乐趣吗?我干嘛要给自己寻找烦恼呢?环境是不能改变了,但我的心态可以变啊!自己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有意思不就好了,我为什么从没想过这一点呢?
我暗暗想自己真笨。然后,尽量让我的学习变得像我喜欢的学习。
写过关于李清照的文章,难免要查一些关于她的诗词。闲暇时读了几次,突然来了兴趣就想背下来。反正早晚要背的,早背晚背也一样啊!而且我在写作文时,认真地看过赏析,每一句的意思、每一句所表达的情感都清清楚楚,这正是充电的好机会呀!
背下来后,心里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现在我也是会背几首唐诗宋词的人了。我喜滋滋地想道。这不正是那句话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然我还是更希望不用解题,更希望不用背唐诗宋词,但好歹也算是踏进“好之者”的范围了。
别人还在为应试教育苦恼时,我开始尝试悦纳它,从中找到快乐。虽然有时候还是会抱怨,虽然有时候做的也没有别人好,但是我真真正正去试过了。也许我没有多大的求知欲,也许我也不怎么勤奋,但是我能做我想做的,享受我能享受的。我不怎么爱看《论语》,我也不是非常认同《论语》,但它的的确确教会了我什么,让我懂得了什么。
如果你还觉得学习的枷锁太过沉重,那么请尝试着开始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从“知之者”变为“乐之者”吧!只要踏出第一步,你会乐在其中的。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gaoerzuowen/1590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