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哲理及感悟的作文
哲理人生,或“人生哲理”,它是指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有关哲理及感悟的作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有关哲理及感悟的作文一
筛子?筛子不是农村用来筛豆子的吗?暴雨怎么可能是筛子呢?它又筛去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呢?刚开始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感到奇怪。但是,自从品读完文章后,我才真正明白了题目《暴雨筛》的意思,更深刻感悟到了文章中“筛子”中的哲理。
《暴雨筛》讲了“我”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独自去上学,雨把我淋成了“落汤鸡”,却只有“我”一个人去上了课。在“我”委屈沮丧之时,看门老人的一番话语触动了“我”,使我走向成功。
我与主人翁有过同样的经历并且有过同样的做法。
记得那是一个大雨倾盆的下午,天灰蒙蒙的,我还要去上课。我有些犹豫:雨这么大,会不会有人去上课呢?要是只有我一个人老师肯定让我回来,那我不就白跑了?我在犹豫之际,妈妈突然叫我:“上课去了!快走吧!”我一惊,于是跟妈妈说我不想去了,并且跟妈妈讲理由说雨大,去不了。但妈妈还是硬逼着我去,我无奈的收拾好出了门。还好我说服妈妈跟我一起走,不然我真是不敢走呢!妈妈和我穿着雨鞋,打着雨伞走出家门。没想到雨这么大,我跟妈妈艰难的前进着。妈妈一手拉着我,一手打着伞,我与妈妈就这样一步一步前行。我的雨鞋里灌满了水,伞也像着了魔似的向上卷,我使了吃奶的力气才抓住伞把。我和妈妈走呀走!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上课地点。看到只有几个同学来了,老师夸我们是勇敢者,我们有毅力。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有的同学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胆量去面对。那怎么能行呢?我们要“知难而进”呀!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只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就可以战胜它!
《暴雨筛》给了我人生哲理:在困难面前,要有“恒心”“毅力”。这也是“筛子”中的哲理。
有关哲理及感悟的作文二
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告诉她要好好注意这孩子。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 你错了,他不坏,而且很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还没有得到发挥。 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是戴尔 卡内基。
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 你还记得我吗? 林清玄说: 记不起来了。 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文章感叹道: 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 老板告诉他: 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
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欣赏、不能被引导呢?
学会欣赏别人吧!欣赏你的同事,你和同事之间会合作得更加亲密;欣赏你的下属,下属会工作得更加努力;欣赏你的爱人,你们的爱情会更加甜蜜;欣赏你的孩子,说不准他就是下一个卡内基。
有关哲理及感悟的作文三
人人都说做好人好,但是,要想真正作个好人,这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
我们每个人的文具盒里都有一块橡皮。它是一种见错就改的学习文具,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小助手。它的职责是帮你改正错误,但是,如果你不犯错误,它就显得多余了。比如说警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一旦发现了破坏分子,他们就会立即追捕,如果社会安定,他们也就轻闲了。铅笔,是我们最好的画图用具。一旦有错,改正很方便。但是你对它若使用暴力,它就马上折断,不能长期为你服务。正如有些家长,用打骂方式教育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些家长在教育好孩子的同时,也重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虽然父母教育孩子的这种方法不一定对,但是,他们也是一片好心。如果我们像铅笔一样,遇到挫折爬不起来,不能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我们就不能正常地成长。钢笔,也是我们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的笔尖是用一种坚硬的材料制成的,你若是将它细心保管,它会为你长期服务,为你写出一手刚劲的硬笔书法,和优美的诗篇。但是,如果你一不小心疏忽了它,它会气弯笔头。可见,如果我们一心只希望得到别人的精心呵护,而承受不起挫折,甚至耍点小性子,这样心胸狭窄的人,你愿意做吗?这三种文具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虽然我们离不开它们,但总依赖它们也不一定是好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该勇于面对错误,改正错误,同时我们还应尽量少犯错误。虽然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改进中提高自己,在不断的进步中完善自己,扬长避短,尽力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益的人。
【有关哲理及感悟的作文】相关文章:
6.哲理感悟类作文
7.有关感悟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ganwu/2967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