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都明白,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但是,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仍停留在对文本知识讲授的表面,学生没有对文本深层次的接触、感受和解读,作品对学生而言只能是外在的、疏远的、谈不上艺术接受,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我们打的仅仅是学语文的“外围战”,只是让学生做个旁观者,而不是身临其境,用心欣赏“美景”、用灵魂感受“精髓”。
我觉得,语文教学就应该是先让学生走近语文,继而再走进语文!
首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以质疑为目标,让学生不断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分析教材、分析学情时,要提炼出能帮助全班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走近课文并走进课文,乃至最后能走出课文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譬如,我在教学《伤仲永》时,从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出发,我设计了这样的话题:在你们的周围有没有辍学的孩子,为什么辍学?是他们自己的决定,还是父母唯利是图的使然?假如你很聪明,父母却让你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你会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你会不会反抗?在小组讨论由表及里深入解读课文时,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教学效果因走进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情感而气氛活跃,很顺畅地达成了本堂课的各个教学目标。
其次,在讲析课文时,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字词句章到文学常识,从情节结构到人物主题,给学生细细解析,学生完全没有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在实践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教学不同体裁的作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引领学生走进作品。例如,诗歌教学用朗诵来激趣;说明文教学用知识问答、画图等方法让学生研读文章;议论文教学可以采用辩论形式达到目的;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的教学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编剧、表演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再次,课堂延伸与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必须考虑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到摆脱课文的束缚,从局部地方旁逸斜出,其目的是增加“新鲜活水”,扩大教学容量,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最后,在课外阅读上,让学生走进作品的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要跳出语文教语文,让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文本,允许学生对作品有多元化的理解,倡导课堂教学拓展外延,使学生能挖掘作品中未尽之言,真正地达到让学生走进语文而不仅仅走近语文的教学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ganwu/1232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