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的手》说课范文
1、教材分析:
《爸爸妈妈的手》是《品德与社会》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我做好孩子》中的第四篇课文。学生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可爱的家》《我的名字》《成长的脚印》,对自己的家庭及长辈、父母有了比现实生活中较一定的了解。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真切地体会父母为祖国建设、家庭幸福付出的辛劳。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深受长辈、父母的宠爱,自己感受的是无穷无尽的爱,但不能体会父母的辛劳。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体会父母的辛劳,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着体贴父母。
3、教学目标
在一课时的教学中,落实下列教学目标
(1) 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体会他们的辛劳;
(2) 了解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及重要性;
(3) 感谢父母为国家建设\为家庭幸福所作的贡献。
4、教法
(1) 直观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媒体演示让学生对父母家庭中的角色分工有感性的认识和了解。
(2) 表演法:让学生上台演一演父母的职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5、学法:
(1) 合作学习法:学生的个性、能力存在着差异,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 竞赛法:低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型家务劳动竞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学会如何做父母的小帮手。
6、实施:
通过一课时的教学来完成这篇课文。
以猜谜引入课题,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些什么,然后看课文插图,从这些职业中说说大人的手能干些什么,从而使联想到自己父母的职业。但我没有停留于此,进一步启发学生去了解父母的详细工作情况,体会父母工作的辛劳。紧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说说父母在家务劳动中的分工,在交流中渗透一些帮父母分担家务的思想,夸夸父母,让学生说出心里话,表达对父母的爱。在“巧手园”这一教学环节中请个别学生(课前对学生做家务情况做好调查)介绍一下自己家中家务劳动的分工,引出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小手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务,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为那些没有做家务体验的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举行小家务竞赛活动。
《爸爸妈妈的手》教学反思
《爸爸妈妈的手》要求通过让学生观察爸爸妈妈的手要做哪些劳动,使他们感受到爸爸妈妈的辛苦,明白家庭的幸福、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无私付出。并且使学生懂得要用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为家庭分忧。反思本次教学,我认为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有:
1、拓展教学内容,充实教育内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本课教材内容非常有限,我在吃透教材的同时,灵活运用教材,补充了大量来自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做到了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使整堂显得更加饱满。
2、活动贯穿全过程。活动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的最大特点,也是课堂活力的源泉。本课设计实现了从说理到实践的转变,活动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如:课前流活动中,谈谈父母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初步感受父母爱,唤起学生的情感;之后又安排了猜谜、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这堂课上下来,总体来说自我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流畅的,不过自己却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我冷静地回顾思考,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好。
1、虽重视情感体验,但却引导不够到位,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我想这是这堂课最大的问题。在课前谈话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谈谈父母是怎样爱他们的,举个印象深刻的例子说一说时,由于年龄较小对这个问题感悟不深,因此学生的回答都是比较笼统的,没有说出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来。我想在这里如果我能举个范例引路,比如以自身为例讲讲和父母的故事,或班上某个同学与父母的感人事例,我想学生的思路可能就会由此引开了。
2、组织活动指导不够到位。在“演一演”这一环节中,当学生上台表演时,没有进行有效引导,虽然上台表演的同学演得不错,但台下的同学更更多的是看热闹,没有真正领会他们表演的意义。如果在学生表演时,我能适时补充一些画外音并在高潮处加入配乐把情感推向高潮,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次思品教研活动,我深深感受到想要上好思品课真是很不容易。从备课到授课我感觉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同时也能学到很多。总的来说,在思品教学这方面,我感觉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各位老师能多多给我提点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爸爸妈妈的手》说课范文】相关文章:
1.妈妈的手小学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gandong/3482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