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的大意是:出生于不同的家庭,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却同样为“房”而愁的主人公们,面对那些刚刚落成的住宅小区,他们心里暗暗思忖:“我要买一套漂亮的房子。”可是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那只能是一相情愿……。为了操办体面的婚礼,又不忍心拖累含辛茹苦、日趋衰老的父母家人,迫不得已地卷入“借贷购房”的漩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代游牧先民为了更好生存与发展,随水草而居。现代人游走天南地北,云集异乡他地,目的是为了求学、打工、做生意,寻找能适应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人类繁衍必然要经历衣食住行、学习读书、婚嫁娶育、生老病死的过程,这一切是凭借房屋来完成的。房屋是家庭的体现,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活得再失败的人,也需要有个可以养精蓄锐、自我安慰的窝。而房屋的地段、大小和档次,更成了人们显示经济实力的标识。为了美好的未来,《房奴》中的主人公甘愿叩响“房贷”的大门。去除日常开销和赡养老人的费用外,每天考虑最多的是节约、存钱,尽快归还“房贷”。这是激活他们不断奋斗的动力。
居者有其屋。房屋历来就是人类文明生活的载体,租借私房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随着人们生活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酝酿“购房”成了茶余饭后的主题。因此在允许“借贷购房”的时代,《房奴》这本书就有了它的可读性。这是一个“70后、80后”在异乡生存中关于房子、爱情的小说。
“房奴”是近来在网络论坛上使用率较高的词汇,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前两年湖南卫视举办“超女”制造了“pk”一词,而时下最流行的就是“房奴”一词。这是在房价不断蹿升、贷款利息渐涨的都市中涌现的一批勇于尝试、超前消费的新新人群。这类购房者大多是70年代——80年代出生,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学生。媒体上曾经流传过关于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各自三十年购房情况的一段精彩对话。现在,华夏大地逐步引进了美国老太太超前消费的理念。由于基本国情不同,中国市民们的按揭购房,绝没有美国老太太那么轻松惬意,只要你拿到房屋度过那段蜜月后,便会终日忧心忡忡:如何应对万一失业、减薪或者家中发生意外、资金断链时的每月还款计划?购房是一项花费巨大的支出。我国今日的房价居高不下,超出了人们实际承受能力,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说房屋既可爱、可怨、又可恨,也会给你带来欢乐、忧愁、痛苦!因此万众瞩目仰视,期盼早日降价、早日解套,迎接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之寒士”的好日子!
我认为书中叙述的一些现象确实存在:“年轻人结婚用房尚未真正落实时的那种焦急的心态,以及解决过程中所经历的磨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按经济规律对协议双方制约,把其中的买方称之谓奴隶,似乎欠缺文明稳妥。看到书中的主人公为了营造自己温馨的家园,呕心沥血、力尽艰辛的经历,使我触景生情,勾起了曾经萌发的永远不能忘怀的感慨。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dushubiji/34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