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的基地读书笔记1
当初一开始能够将《基地》听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开篇介绍的“心理史学”。这是一个什么鬼呢?这是一套统计学理论,就像是统计物理,只不过它的应用对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观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换句话说,心理史学可以抓住大量人类进行互动的宏观规律。这听起来好像非常不靠谱,但是书中却假设,他的发现者哈里.谢顿不仅为心理史学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方程,而且还利用理论构造了一个庞大的谢顿计划,即在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建立了一个基地以抵抗银河帝国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并以此为原点,蓬勃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帝国。于是,所有的历史演进全部按照谢顿计划运行下去。
作为系统科学的从业者,我当然知道心理史学是什么玩意儿。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类行为动力学吗?现在,随着大数据的累积,人们已然可以做到为人类群体行为写出精确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辐射模型可以精确预测两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从1940年开始写《基地》小说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小说的第一部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基地人是如何一点点建立起一个全新国家的。然而,在大国构建过程中,每隔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谢顿危机,于是端点星的人类就开始聚集在谢顿穹窿聆听谢顿在上百年前录制的教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谢顿本人死后将近好几百年了,人类还是按照谢顿计划发展,谢顿的每一个预言竟然全部正确。这不得不让我产生了两个问题:即使这是科幻小说,心理史学的预测也太准了吧,超级离谱了;二、谢顿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能这样牛B哄哄地预测那么久的未来?
阿西莫夫的基地读书笔记2
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大师,世界三大科幻小说大师之一,机器人小说大师,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的提出者,等等,说不完。
我这人也不是什么疯狂的科幻迷,只是幼稚地以为我这种理工科学生如果喜欢文学的话,首先必然是科幻作品。看过的科幻并不多,《基地》三部曲却看了两遍。第一遍在美国,借了图书馆的英文版本,当时就看得很爽。当时以为自己完全看懂了,可当我第二次看中文版本的时候才发现当初的很多印象并没有在书中找到。语言啊,还是限制我们欣赏世界优秀作品的一大障碍。
回到小说本身,我不想说太多,几点印象。
一,阿西莫夫的代表作,科幻经典里的经典,经典到已经超越了科幻的范畴,成为一部描述人类历史向未来的投射的巨著。所有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共性是超越文学形式的限制而成功的描述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地》值得任何品位、任何对人有兴趣的人阅读,而且一定会被其一针见血的睿智所折服。
二,《基地》三部曲并不是特别长篇的小说,三本加起来也不比一本很厚的长篇小说更多。可作者却能够极其精辟地又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一段一千年(其实只有四百多年)的宏伟的发展史。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精炼、简洁却到位的描写。尽量精简对科技部分的描写,没有任何卖弄炫耀的地方。所以读起来非常顺畅,即便是英文的版本我也是花了几天时间一口气读完的。读完后大呼过瘾。
三,学术大师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这是中文译本的翻译,我倒觉得翻译成历史心理学更准确一点)是作者一个极其精彩的创造。It is so amazing! 太喜欢这个概念了。用高深的数学和统计的方法描述并预测一个由很多人构成的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点类似与社会心理学,却又完全不一样,因为是建立在一个非常严谨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a,要想成功的实现预测,对象必须是一个由很多人构成的群体,该学科不能预测一个随机性极高的个人的行为,而只能针对群体。人的数目越多,准确性越高。如果有超过一个星球上的人的群体的话,则可以极精确的预测,比如谢顿就可以预测整个银河系在未来超过3万年的时间内发展的进程,准确度大道90%以上。
b,被预测的群体不可以知道心理史学对他们的预测是什么内容,否则就会因此而产生对应的心理变化,历史的进程就会出现偏差。而实际上正是利用这一点,谢顿通过对全部人类的心理的小而微妙的'影响,实现了彻底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理想——在他死后一千年的历史。
c,心理史学理论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就是人类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恒定不变。换句话说,人性是永远不变的。所以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一遍一遍不断重复的历史,尽管形式、方式上会有变化,尽管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但是人性永远不变,人类的进程无法阻挡。
也许这些概念对很多人来说都太无聊了,可我却觉得这是值得为之兴奋的东西。这和我从事的投资职业也有关系。交易行为正是一个亏损和赚钱不断重复,人性不断重复的地方;是一个个体行为高度随机而群体行为非常具有预测性的场所;也是一个存在无穷正负反馈的地方,就是说任何已知的预测都会高效地作用于交易群体的心理,而导致预测结果必然不能完整实现。所以如果谢顿能把他的理论应用在证券市场的话,他可以成为藐视一切股神的股神!想想这个idea就让人兴奋啊,这也是我一直梦想的理想境界。虽然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即便只是能够粗略的懂掌握心理史学的一点皮毛,就已经能够笑傲江湖了。
四,《基地》三部曲之后,作者又前前后后写了8部相关作品,完成了一个11册了系列。我顿时感到无语了。新增的内容估计是基于《基地》的成功之后应多多少少有“应读者要求”补充的意思吧,还引入了和机器人的感情故事,总之和原三部曲有所不同。8本,是一个很有分量的阅读量。等我酝酿好了情绪再开始新的探索吧。
阿西莫夫的基地读书笔记3
《基地》故事背景设定在人类发展到无数年之后,科技高度发达,星际航行普及,人类遍布银河系, 横跨银河系的庞大帝国屹立千年, 社会空前繁荣。一位名为Hari Seldon的数学家建立了心理历史学,根据人类对于社会变化的普遍反应建立数学模型实现了对未来的统计性预测。Hari Seldon预测银河帝国必将走向衰亡,如果任其发展,人类将会经历三万年的战乱和倒退才能重新建立其第二帝国。因此Hari计划在银河系两端建立起两个基地用于保存人类的科技和文明火种,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发展壮大,最终在第一帝国瓦解1000年后建立第二帝国,这一计划史称Seldon计划。《基地》第一部介绍了Seldon计划的秘密筹备,第一基地的建立,Seldon计划的真正目的的揭开以及第一基地早期严格符合Seldon预测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基地与帝国》前半部分讲述了基地建立以来最大的危机,即基地与残存帝国最后的战争,帝国有很大的机会获胜,然而却隐晦的历史规律作用下失败,Seldon计划再次胜利;后半部分讲述了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基因突变人“骡”的出现,“骡”的突变特性使Seldon预测的基本假设失效,导致现实严格偏离了Seldon预测,Seldon计划濒临破产。第三部讲述“骡”对一直不曾出现的第二基地的寻找。第二基地是Seldon为整个计划留的后手,作用更加深远,隐藏更加神秘,骡与第二基地人(继承Hari Seldon知识的心理史学家们)斗志斗勇,最终第二基地战胜骡并将Seldon计划重新拉回正轨。整个《基地》前三部曲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讲述了基地的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而后续的4至9部可以分别理解为基地前传和基地后传。
阿西莫夫的基地读书笔记4
理工科出身的阿西莫夫的作品中无处不透露着成熟的科学思维,其中表现最为显著的是贯穿《基地》始终的心理历史学。心理史学的构思非常符合科学研究的思维:合理的假设,大量的数据支撑,以及统计的分析方法,让预测未来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命题变得颇有说服力。在现实中,正是基于类似的基本思想,人类实现了在量子力学、气体动力学、通信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的巨大突破。实际上我们做的预测未来的事并不少,金融市场分析,工业无损检测,天气预报等等,只不过预测的准确性可能还远远不够。然而前段时间AlphaGo以4:1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因此有理由相信也许某一天人类真的可以预测社会层面的未来。
这样的结论是有些恐怖的,如果未来可以精准预测,那么人类个体的意义何在?每个人的言行都被看不见的规律摆布而且永远不可能挣脱。阿西莫夫似乎也思考过了这一点,因此在《基地2》中描绘了Seldon计划成功运行百年后所引起的社会变化,人们相信Seldon计划必然成功,因此丧失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就好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太变态了,其他人只需要依计行事,导致蜀国后期人才凋零(个人愚见)。不过,“骡”的出现对Seldon计划的扭曲以及第二基地心理史学家的修正告诉我们,规律仍然是可以挑战的。挑战的条件是:一,像“骡”一样的“突变”让规律的基本假设失效。二,像“心理史学家”一样掌握规律可以从上层控制规律。
因此,对于AlphaGo引起的新一波关于“当机器超越了人类,人类该怎么办?”的讨论,我认为还不用担心。一来,人类有“突变”的可能,当然不单止基因的突变,还包括意想不到科学进步和方法创新。二来,机器的创造也是基于人的智慧,只要人类还能够在更高的层次掌握规律,就不怕机器能“造反”。说到这里需要回去重提一句,第一银河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科技和文明高度发展,人们丧失了继续进步的欲望和能力。所以,机器超越人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忘记了机器如何超越了人类。
我很庆幸能生在这个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时代,迎接着新的挑战。我相信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决定性要素的仍然是人。怀揣野望,我们依旧可以凭借着个人的才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套用一句最近很6的话,“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阿西莫夫的基地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基地阿西莫夫读书笔记
2.我的基地作文
3.难忘基地生活作文
4.基地军训作文
5.基地多彩初中作文
6.基地活动有感作文
7.基地生活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dushubiji/2066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