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而又闪光的穆斯林世界;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风习做了详尽、细致、真实的描绘。下面是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快来围观吧。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篇一】
爱情大约是文学作品的永恒题材,从浪漫的言情到惊悚的探案,从波澜壮阔的历史到细枝末节的百姓生活,从天马行空的科幻到现实残酷的纪实,不论是以主角的身份娉婷登场,还是如引线般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爱情都像空气中那一丝绵长的气息,勾起读者熟悉又陌生的甜蜜回忆。
而不被允许不被接受的爱情往往又成为了作者手中的利器,用来撕心裂肺,用来曲折跌宕,用来反抗礼教,用来追求自由。
但,时代变了,观念变了,人也变了。在自由恋爱盛行的今天,书中那些所谓“爱的权利”,不过是男男女女对婚姻不忠的一个方便的借口;所谓的“人性的解放”,不过是道德的沦丧和责任的缺失。可笑的是,书中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新女性,在现在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三”。想起long同学曾经评价脍炙人口的《罗马假日》就是一个饱经社会历练的中年男子欺骗一个涉世未深的纯洁少女,在现实社会这样的情节不会是浪漫爱情剧而是血腥犯罪剧。用现代的眼光看《穆斯林的葬礼》,就是动荡社会下婚外恋带给两代人的创伤。
时代改变的不仅仅是观念,时代也改变了命运。书中的悲剧是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宗/教的悲剧,时代的悲剧。虽然各大宗/教总是以善待他人人皆平等为教义,却在实践中固守自己的阵营,拒绝沟通和了解,把人划分归类。在人为设置的障碍和藩篱面前,有时连亲情和爱情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一直觉得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并传世,不仅因为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还因为它揭示了亘古不变的人性。这部《穆斯林的葬礼》曾经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在猪看来却仅仅是那个时代的作品。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篇二】
一部反映穆斯林生活的圣洁诗篇;一个平凡而又闪光的穆斯林世界;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风习做了详尽、细致、真实的描绘。
这部50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书的序言是由伟大的冰心奶奶题词的。开开始阅读此书的时候,使我大为惑解:作者选用的是一直极为特殊的写作手法。比如说;作者在彼章写当今,而后一章又开始着重写过去。就如此的一环扣一环的。这样的一种构思方式首先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使我开始对小说写作的一些结构、布局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伴随着对这本书的强烈的感知欲望,使我放下了手头上正在忙的工作。于是,抽出两天下午的时间,匆匆的赶完了。
首先,我被书中美丽的言语和措辞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对于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于环境的衬托,作者运用的词语都那么的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再者,作者虔诚的宗教情节也深深的感染着我。在这之前,虽然自己对于伊斯兰教也有过一知半解(大学我班有个女同学是汉族与回族的混血儿,在与她一起生活的时候有沟通),却从来没有了解有关穆斯林的那种深深的宗教情节,以及更多的有关宗教本身的内容。因此,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自己又学到了不少知识,增长了见识。
第三,最令我震撼心灵的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后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在阅读他们两人的言语和对白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同时又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认,我被这种高尚的爱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随着主人公的心情也不禁的随之变化。说实话,我很羡慕,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相儒以沫,这样的爱情神话或许也只能发生在小说或者电视剧中吧!但不管怎样,它给人勇气和信心去追求自己内心中的爱情。即使现实生活中不会拥有如此美丽的巧合,但至少让人生多一些希望吧!
第四,楚老师与新月之间那种对文学,对翻译事业的热忱也正是我深深向往的。基于对文学和英语的共同爱好,这也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目标和理想。只不过,与他们相比,我自惭形秽。相比之下,自己的水平是多么低微啊!文学知识的无知,英语水平的局限,都使我一次次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那么美的拜伦的诗,那么经典的沙翁的台词,足可见作者文学素养之不一般!
第五,对于人生的悲哀和对于命运的不可预知,也使我产生了深深的惆怅。整本书中,看到最后,充满了对于人生痛苦和烦恼的无奈,同时也预示着命运的残酷和渺茫。尽管每一个人心中都未曾放弃过对于爱,对于美好,善良等的追求,但最终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任凭人的力量,人的信念一再的抗争,最后也无法抗衡命运的安排。唯一值得我们庆幸的是,这些苦难的人们,心中还有一个真主安拉,这至少为活着或死去的人都提供了不小的安慰。真主安拉真的存在吗?不管事实如何,人生在世,心中拥有一丝信仰和追求未免是一件坏事!
话外音:在这大量文字的背后,更让我看到了知识的可贵。姐妹情深的璧玉两人,皆因为所受的教育不同,对于爱情,对于人生竟也产生了天壤之别。玉儿对于爱情的执着,对于自由的渴望,她的大胆,果敢与无畏,正体现了新时期中国青年的新气息!而作为老一代妇女的代表,壁儿的迂腐和落后,以及对于爱情的盲目和对于生活的依附,又使我不得不为之悲哀……
俗话说:“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文学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确实是显而易见的。由此说来,如何让自己更具文学修养和文学素质,是一个仔细考虑的问题了。就当下来看,当然理应从基础做起,踏踏实实的走好自己现在的每一步,从而使自己以后的人生走的更加从容和潇洒!
拥有生命,便是人生之最大的乐趣。与书中的主人公比起来,我们不幸福很多吗?最起码,我们还活着,还拥有着生存的权利,这样说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运呢?也许,你的人生之旅正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也许你现在的人生之路正充满荆棘,但无论境遇如何,请学会潇洒一些吧!珍重生命,只要你还呼吸,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你打败!除非,你选择了自我放弃或是自我消亡……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篇三】
提起《穆斯林的葬礼》,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词——玉殇。是啊,在那随珠和壁,明月清风的"博雅"大宅里上演了多少让人魂牵梦绕的情与事,在夜间那沙沙声中打磨出了多少稀世珍品。两代穆斯林是从这里走向辉煌,也是从这里走向衰败。
我无数次的为故事之中的女主人公叹息,韩新月,如一轮新月般纯洁,如美玉般无暇,她正值青葱岁月,亭亭玉立,她浅尝爱情,不甘于独卧被榻之上,她好似一株出水芙蓉,不容世事污浊,秉持着她那看似平凡的目标,渴望重归于燕园未名湖畔雕梁画栋的备宅之中,于幽幽灯光下,深望着她眷念的爱人,重读他的译作,重听他浅吟出拜伦纯净如清泉的诗句。楚雁潮,26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在燕园教书,由于同对翻译译著事业的钟爱,新月与班主任楚雁潮的建立起了一种相惜的情感。然而在那个容不得浪漫的时代,她的师生之恋只有走向死亡。 一年后,噩耗传出,新月患有不治之症,然而,在楚雁潮的一次次关怀中,他们发现彼此之间已越过师生之界,心生爱意,他们是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而且还是一个卧榻病人,这似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与此之上更有一道线,将新月与楚雁潮,那便是信仰,新月是回回,是一位穆斯林,她受着安拉的祝福来到世上,每天看着母亲做斋戒,然而,回回是绝对不能与异教人结为连理,楚雁潮相伴着新月走过了最后一段人生,他只是给了新月延长生命的动力,他没有奢望最最简单的婚姻,他只想这样守着她。 然而,楚雁潮最终还是没能力留住新月那脆弱的生命,新月走了。她带着遗憾走了,她带着无限希望走了,她带着对未来的向往,对事业的热爱走了。新月在临死时一直在问她的好友淑彦"天亮了吗 楚老师怎么还没来啊 ……"我潸然泪下,她带着莫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这个有她爱和爱她的世界,离开对于她而言才刚刚开始的人生。
当楚雁潮跳下墓穴为新月试坑时,我哽咽了何谓伟大的爱情,那种揪心的疼痛感延伸到了每一处肌肤。此时,我多想质问,上主安拉,您的仁慈哪去了 那凄美的让人肝肠寸断的感情,那深邃的让人刻骨铭心的挚爱,那幽杳的柔情似水的关怀,构成了一部伟大的爱情篇章。 然而,这只是这部书的一小部分。 月与玉的穿插,跨越时空,让我游荡在两代人之间,感动着两段感动。奇珍斋的兴衰,韩子奇的人生经历,韩太太的辛酸与无奈,韩天星的哏直,陈淑彦的贤惠,梁冰玉的倔强与遗憾…一个个血肉丰满的角色汇成了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整篇文章似一支幽歌,一唱再唱,没有华丽的词藻,确是深情至极的诗篇,抽出两条明晰的线,两段忧绵的恋情,两处凝满淤血的城——北平与伦敦,我无法不说这篇小说的伟大。 这曲哀歌既毕。
于是,人们虔诚的念悼:
啊,安拉!
宽恕我们这些人:
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
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 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dushubiji/1707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