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自己此前对于正念、禅修等事情几乎零接触,看别人的短评书中内容好像和佛教有很深的联系。所以只是在阅读完这一本书之后开始的认识,肯定有很多不妥的地方,先声明啦!这可能会是和其他文章完全不一样的“一堆字”文章。
前段时间,心态和情绪都比较失控。放假回家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个很长的假期了。但是却几乎一直处在低气压之中,除了耍手机的时候傻笑,其他的时候仿佛是另一种模式。
表面上看起来自在快活的日子里,其实正是用这些表象来掩盖心态的崩溃。
按理来说一点也不应该,狗屎运很好,想做的事情一件也没有落下,没有遇到什么困境。那时候我迫切地想找到情绪低落烦躁的原因,却发现自己也不了解,越去分析,越没有结果,后来我才发现正是这种自己都说不清的情况,连向外界求助的办法都不知道。
我没有办法像曾经的自己那样,高三遇到什么问题,和好朋友闲聊也好,寻求男神的指点开解也罢,还有亲人恰到时候的鼓励......
不知道怎么逃离那样的低落,没有原因的低落。我觉得我不再是我了,我把那个洒脱、快乐的自己不知道忘在哪个角落里了。
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明明是睡到自然醒,看到蓝蓝的天空,第一个想法居然是:为什么彗星不撞地球让地球毁灭呢?
走在路上,也不知道触碰了哪根神经,脑海里开始循环:其他人都很好,除了我,世界很美好,除了我......
过年的时候更是烦闷,觉得整天里那些无聊的走亲戚、待亲戚活动又吵又烦。
就这样继续到不知是初几的一天,偶然翻到了一个公众号的推送,书单里提到了《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这本书,我就把它下载到了kindle里,抱着用它在火车上消磨时光的心态。
出发前一天就开始看了,在火车上继续,直到学习过了两天才算看完了第一遍,虽然还没有完全按照书中所讲进行正念练习,但是就心态而言,已经有了改变。
过度沉思
我渐渐意识到自己在处理情绪时的不当。急于去找到情绪低落的根源,分析、沉思,反而像掉入旋涡。在书中,才学习到“过度沉思”这个词。
当我们过度沉思的时候,会徒劳的纠结于“我们不快乐”这个事实,及不快乐的原因、意义和后果。
经过心理学家的研究:过度沉思并不能解决问题,它恰恰是问题的一部分。
从行动模式转变为存在模式
应对负性心境、记忆和思维模式,另一种替代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是“觉察”。由觉察来工作,就是心智的存在模式。
活在当下,敞开心怀,觉察那些一直错过的信息。
第一个练习比较简单,“初尝正念”:葡萄干练习。我在火车上看这一部分的时候没有葡萄干,掏出了包里装的溜溜梅替代,以致于我练习完之后觉得,溜溜梅居然可以这么好吃,好像从来没有注意过。(我不是广告...)
有葡萄干的话可以试一试书中的3-1练习。
视念头为转瞬即逝的心理活动
念头包括了诠释和评判,它们本身并非事实。
把念头和情绪当做转瞬即逝的信息,像周围的声音、气味、触觉一样。
想法仅仅是想法,并非事实。在又一次,觉得别人都很好的时候,关闭自己的导航模式,不让它再继续一股脑的盘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秀,而是用坦然的状态亲近负性念头,清楚的知道它是转瞬即逝的想法,并非事实,在又一次滑入“螺旋”中停止。
正念与觉知:正念练习
将吃葡萄干的方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把温柔的关注融入其中。刷牙洗脸、走路、上楼、洗碗等日常活动都能成为练习的活动,培养觉察。
接下来就是从正念呼吸开始的入门、呼吸、正念行走、身体扫描、正念瑜伽、静坐冥想,都有着不同的具体练习。(发现看着书没法做,还是需要音频比较方便,尤其是瑜伽)
很多练习的描述让我感觉,仿佛是要把人身体的感知与内心的情绪所联结,让人在情绪的起伏中注意到身体本身的变化,然后运用正念的练习给予关注,与之共处,让自己的状态变得好起来。
练习不是为了让我们重新与预期的目的比较,增加挫败感。
正念练习的意图并非强制的去控制心智,而是去清晰地看到它健康及有害的模式。
用开放、好奇、宽容接近自己的心智。渐渐从无觉知到有觉知的过渡。
在不断的练习中,面对负性情绪、不快乐,不是逃避、压抑、或者沉思分析,而是与之共存,待其消失。
把任何感觉拥入觉察的怀抱中,使这种觉察中充满着仁慈的开放,对身上正在发生着的事情抱有兴趣。
全然的活着
喜欢列清单,让一切待办事情看起来明了。这是个不错的习惯。
但是当我有了轻微的强迫症之后,就是另一种状态。
在不能完成清单的时候,有非常压抑的紧迫感,仿佛被“事项清单”控制了生活。
紧迫感及紧迫感所导致的的我们的生活变成了近视眼之下的狭窄。(翻译过来的书有的总感觉有点奇怪)
智慧的行动:采取正念的行动,允许我们的感受得到认可,然后可以有目的地投入一些合适的行动之中,对特定的情景作出有同情心的回应。
说起来很是抽象,除了几个思维的转变,其他的基本上都要靠书内的练习持续一段时间。刚刚看完书的我,还要按照最后讲授的正念课程继续“修炼”~
PS:记得里面有一小节是“活在当下”,我才意识到自己经常性走极端,比如疯狂的追忆过去或者极度焦虑式的担忧未来,发现不知道是以怎样的状态过着现在。从正常的未雨绸缪变成极端的杞人忧天,这可能也是部分想法经常性的蹦出脑海的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dushubiji/1202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