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读书笔记【篇一】
利用这两三个星期的时间,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
《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这本书读起来十分津津有味,让我手不释卷。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姨妈眼里,汤姆是一个坏孩子,他不爱学习,喜欢逃学去钓鱼、和流浪儿闲逛、玩冒险游戏,甚至会想办法去“追求”喜爱的女生。然而他却用自己的机灵、勇敢和智慧揭露了一桩杀人的罪恶,还发现了宝藏。汤姆终于用行动改变了大家对他的感受。
读了这本书,我有了很多的感受和想法。
一、我懂得了我们要有杰出的领导能力和智慧。当汤姆被罚刷墙时,仅通过几句话就让别人为他干活。所以,用统治力、领导才能和足智多谋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懂得了汤姆的活泼,快乐的少年生活。童年是一个可以尽情犯错误、尽情玩耍的时代,汤姆就生活在这个时代里。当我们长大后回忆起这些事的时候,会觉得十分有趣。同时,我也从他的玩耍中体会到了美好的友谊。
三、我们要有公正无私、不图私利、不畏暴力和坚持正义的优秀品格。当汤姆不经意间发现了一起谋杀案的真相后,勇敢地站了出来,指出了杀人真凶。这种品质也是我们很难做到的。
四、我们要有不放弃、不气馁、坚持到底、“不到最后一秒不停止战斗”的优秀品格。当汤姆被困刀山洞里的时候,他不断鼓励自己、提高勇气,最终在逃了出来。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本好书。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灿烂千阳,照耀我们成长。这本书告诉了我们顽皮、机灵、纯真、善良、朴实和坚持,让我们体会到美好的友谊、人性的美丽。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书笔记【篇二】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
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艰苦,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我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你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本书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你烦闷的时候或许能让你一笑解千愁《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中学生适用)压抑的太久,让我们来为有人实现梦想中的自由而欢呼雀跃。
我们是孩子。想象是我们亲密的伙伴,梦境是我们达成心愿的一条捷径。
谁有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年谁就拥有了世界,并可以让我们留恋往返!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书笔记【篇三】
前不久我读了一本书——《汤姆索亚历险记》,感受到了主人公汤姆的机智、勇敢与淘气。
汤姆是美国小镇上的孩子头儿,在伙伴眼中无所不能。汤姆的朋友:乔奇、班恩、吉姆,但最和他"臭味相投"的是镇上的流浪儿哈克。汤姆想当海盗,于是把当海盗的想法告诉了哈克。哈克说海盗都是些大胆的人,他们打算晚上去墓地试胆量,在墓地里,汤姆看见了乔埃杀死医生又嫁祸给醉鬼彼得,他们俩害怕乔埃,不敢开口。他们又和乔奇来到一个孤岛,他们无忧无虑,镇上的人们找到他们,在为他们开追悼会时,三个调皮鬼又出现了。镇上审理彼得杀人案时,汤姆和哈克出庭作证,法院上的乔埃落荒而逃。汤姆又和哈克来到鬼屋寻宝,听到乔埃和另一个陌生人商量要把抢来的金币藏到"二号十字架下面"的谈话。汤姆和全班同学到山洞探险,别的同学都来到山洞出口,只有汤姆和贝琪在山洞里迷路,汤姆不灰心地找,终于找到出口。汤姆和哈克再次来到洞中,终于找到了金币。
我很佩服汤姆的勇气,在阴森森的墓地里,汤姆不但不害怕,还目睹了一场斗杀,乔埃杀死了一个医生,又嫁祸给醉鬼彼得。汤姆和哈克两个人害怕乔埃,相互发誓不开口。但在镇上要开庭审理彼得杀人案了,汤姆竟为彼得作证,乔埃大惊,落荒而逃。我胆子小,更别说给彼得作证,而真正令人心惊的杀人犯就在面前。就说我如果去墓地试胆吧,肯定会吓得一动不敢动,浑身发抖,甚至会哭。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dushu/10954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