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
在春节来临的时候,我们有着贴对联的风俗习惯。下面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春节贴对联的由来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中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中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中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对联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一个风大天黑的夜里,神荼兄弟在石屋里睡得正香,忽听外边有动静,忙起身开门,向外看去,只见从东北方过来几十个鬼怪,一个个青面獠牙、红发绿眼,奇形怪状,嗷嗷乱叫,向石屋扑来。兄弟俩一生清白,没干过坏事,所以面对恶鬼,一点也不害怕。神荼随手提了根桃枝迎上去,郁垒抓了捆苇绳跟在后边。神荼在前边抓,郁垒在后边捆,不多一会儿,几十个鬼怪全被捆了起来,一个个都喂了老虎。
原来,这些鬼怪都是野王子和他手下人装扮的,本想把神荼兄弟俩吓跑,谁知毒计不成却丧了命。第二天,这件事一下子传开了,人们感谢神荼兄弟俩为民除害,兄弟俩的名声越传越远。后来,兄弟俩去世了,人们传说他们成仙上了天庭,老天爷命他们二人专管惩治万鬼,碰上恶鬼就用苇绳捆起喂虎。人们还传说,因桃林是神荼兄弟俩种的,所以也能驱鬼避邪。从那以后,逢年过节,人们纷纷削制两片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以示驱灾避邪、保家平安之意。这就是我国最初的春联,也叫做“桃符”。
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年年人们都挂“桃符”。一直到了五代的时候,后蜀的国君叫孟昶,在“桃符”上题了两句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挂在门的两边。这是我国第一副联语对联。
传说二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时曾下令,除夕之日,各个公卿家,门上都要加贴春联一幅。这时的春联已经是写在红纸上了。起初,春联只限于官府门第,后来一般平民百姓家也都张贴起来了。从那以后,春节贴春联便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风俗,一直传到现在。
应该如何贴对联
首先需要分清上下联,一般对联分上联和下联,一副正规格律的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汉语拼音的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为平声(汉语拼音的一声或二声)。例如“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其中“乐”字是四声,所以“六畜兴旺千家同乐”是上联,而“新“字是一声,所以”五谷丰登万象更新“就是下联。
在分清上下联后,就需要考虑把上联贴在门的什么位置。以自己面对房门为准,右手门贴上联,左手门就贴下联。那为何要在右手门贴上联呢?以为自古以来进门右手为东,左手为西,所以右为大。古人写字也是从右到左。摊开一张纸写对联,首先在右边从上至下写上联。大家可以记住一个口诀“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上下联张贴时应以门楣的高低为标准。
什么时候贴最好呢?最好是在腊月23至腊月30晚上吃饺子之前。最佳贴春联时间是早上7:00—8:59(辰时),一定要赶在9点前完成贴对联。因为从风水学上来讲,此后的巳时半吉,午未申3个时辰连续6个小时都是凶时。
贴对联在有的地方也很讲究方位,一般适合贴在一些干净、明亮的门头,不适宜贴在一些杂物多、阴暗的地方。最好贴在旺的方位上,以西南、正东、正南、东南贴对联最好,从风水学上来讲能起到助旺五行及助旺方位的作用。
民间有很多关于贴对联的禁忌,相传贴错对联预示一年都不会走好运。不过,这只是为了让大家严肃对待贴对联的一种说法。贴错了对联怎么办?不能揭下重贴!民间有的地方的做法是再买一副对联将其盖上。
对联贴上以后要不要摘除呢?民家有3种说法
整年说
等到来年贴新对联的时候才摘除并贴上新的春联,寓意辞旧迎新。
过节说
对联被认为是驱赶“年兽”的法宝,待到“年”过完后,就可以摘了。
自然脱落说
等对联贴上后就不管它了,等它自然掉落即可。
对联的横批贴在门框上面,上下对联之间。横批的字却是从左往右写。“福”字贴在门的中间,民间讲究“倒着贴”,寓意“福到”。
【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相关文章:
1.春节贴对联作文
2.小学贴对联的作文
3.过年贴对联的作文
4.春节贴对联的作文
5.对联怎么贴
6.贴对联的作文
7.关于贴对联的作文
8.贴对联初中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duilian/3061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