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我曾和妈妈、大嬢、妹妹在重庆老家龙水镇生活过几年。记忆中,那里有一条宽阔的大河,河里有渔船和渡船。听妈妈说,龙水镇盛产小五金制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实际上比县城还热闹呢。
然而,给我留下深深的记忆的,还是龙水镇过节时那浓浓的民风民俗: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船;中秋节打糍粑,放焰火;春节推汤圆,舞龙灯……其中,最热闹的当数端午节。
记得离端午节还早,大嬢就带着我和妹妹去镇外的鸭棚子,买上几十个鸭蛋回家泡盐蛋,说是端午节吃。
端午节前的另一件重要事情是做香包。大嬢带着我和妹妹扯回一种叫香附子的野草,把草根洗净、晒干、磨成粉用来装香包。妈妈和大嬢都是做针线的巧手,会用鲜艳的花布角做各种香包:一种是桃子形的,内装香料;一种是猴子抱金瓜,内填棉花;一种是笋壳做的空心粽子,外面用彩色丝线缠出图案花。每一种都吊着一个用彩色丝线做的穗子。我学着做了一个小猴子,妈妈和大嬢都夸我做得好。
端午节前两天,大嬢就泡糯米,买粽叶(买来泡在水里)。
端午节前一天,妈妈就和大嬢一起包粽子:用青悠悠的竹叶包小粽子,用黄色带麻点的斑竹壳包大粽子。大嬢会包各种形状的粽子,但我最喜欢妈妈包的尖角粽:三个小角整齐地排成三角形,延伸出一只细长的尖角,整个粽子显得十分精致、纤巧。鲶粽子最费时间,煮一下午后再利用灶中的炭?“憨”(焖)一晚上,就又茸又香了。人口多的人家粽子包得也多,用草木灰水煮粽子就茸得快。我吃过“灰水粽”,有一股碱香味儿。
端午节那天早上起来,前一晚煮的粽子还是热的。从锅里捞几个粽子剥了,蘸着“漏水糖”(红糖水)吃。甜腻了,就切煮熟的盐蛋。那盐蛋真好吃,蛋黄又红又沙,直流油。
吃完早饭,全家收拾打扮。我和妹妹穿上爸爸从成都寄来的连衣裙,梳了双发髻,扎上蝴蝶结,脖子上挂了香包。妈妈穿上爸爸寄来的花衬衣,长辫梢上也扎了蝴蝶结。妈妈那一米六八的高挑身材,长及膝弯的一对大辫子,走在哪里都会引人注目。大嬢穿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蓝色绸衫,纽襻上挂了鲜艳的香包。收拾归一,就去看“龙舟会”。
到了河边,只见大河两岸已挤满了人,十里八乡的人都来了,听说还有从外县赶来的。在岸边,我们找到了妈妈的小学包租的彩船,船上扎满绸花,彩旗迎风飘扬,好漂亮!登上彩船,上面有遮阳的顶棚,船上有整齐的座位,还有保温桶,还有连环画,真是太舒服了(几年后,当我带着妹妹在成都锦江边拥挤的人群中,头顶烈日看划龙船时,不觉深深地怀念这一刻)!
“龙舟会”开始了,先是“彩船巡游”。第一艘大船上站着一位高大的古装男子,他长着胡须,穿着大袍子,戴着高帽子。妈妈说他装扮的是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后面那艘船的故事我知道,是《白蛇传》。我看过川剧:白娘子端午节时饮雄黄酒现了原形,吓死了许仙,被法海和尚捉拿,于是水漫金山寺。后面那些彩船的故事我就记不得了,反正都是与端午节有关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巡游完毕,“龙舟赛”开始了。一时,河中龙舟竞发,你追我赶;岸上呐喊助威,欢声雷动。我们跟着喊“加油”,嗓子都喊哑了。最后是“抢鸭子比赛”。从船上把鸭子抛入水中,谁抢到鸭子就归谁。看着那些游泳高手在水里围追堵截,十分有趣。“抢鸭子”结束后,各单位观光的彩船就可以划到河中心去“巡游”了。我们乘着彩船航行在河中,河风吹拂,十分惬意。
回家后已是半下午,赶紧准备节日午餐。饭桌上,红烧黄鳝是少不了的,雄黄酒也是必喝的。当然我家例外,因没人喝酒。
晚上,妈妈和大嬢照例熬了陈艾、菖蒲水让我们沐浴。至此,端午节就算过完了。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duanwujie/945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