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经过一个小山村的时候 ,我潜意识地把目光窗外。不远处的那座早已破落不堪的小木屋在我的脑海中投下了记忆的影子。已经三年了,三年前的记忆,曾经熟悉的一切。 “司机,就在这里停车吧!”这份冲动不概是无法抵制了。 “可是,你还没到站呢?”司机有些不解,但他似乎又明白了什么,又继续说:“那好吧,不过这可是最后一班车程了。” 我点点头,便下了车。我慢慢地走在山道上,这里似乎已经很少人来过了。此时,除了有些伤感,儿时戏耍的场面也依然历历在目。 走了不一会儿,我便看到了小木屋。走到老人家曾经坐过的门前的石板上,仔细地观望着,如今门却紧锁着,这寂寞的门啊----寂寞地等待,为何老人走了之后却还要守着这份沧桑,为何还要执著。 这间小木屋原来住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她的一生是悲苦的。两个儿子外出打工,听说是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可自从出了这道门就没再回来过。什么原因?没人知道,也许就连老人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听说从那以后老人便开始变得沉默了,每天都在门前的石板上一直在等待着,一天,一月,一年……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也许是老了,或许长期的等待也让她有些绝望,她总是一手用力地扶着门板,一手放在大腿上----微微地动,很无力的样子。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的儿子能重新走进这个家门啊! 上六年级的时候,我从学校回家正好要经过这里,也许是出于一种未浼的童真,我总会对这位孤独的老人笑一笑。不过老人家似乎并没有看到,或只是一贯地冷默。后来,我发觉她的嘴角在动,甚至也回敬我一个笑……从此,我们便熟悉了起来,每次我经过时,她总会把我招呼进门----里面暗暗的,很乱,灶旁立着几根颓枝。“孩子,奶奶给你好吃的。”说着,她拿出了半个窝窝头,好像还有几分自豪。“半个窝窝头”,现在想一想也许那时也真是太饿了。 (这是很平常的一段,但文章的情感也开始从这里体现,为什么窝窝头只是半个----半个是老奶奶的所有,但她将它给了我。为什么“里面暗暗的,很乱,灶旁立着几根颓枝”我们由此可以想象她的孩子走后,她是如何生活。“现在想一想也许那时也真是太饿了”可见窝窝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吗?这句话也说明了当时我对老奶奶并没有着多少同情,而只是因为“太锇了”。我们中国的阅读理解还真烦,就是像我这样咬文嚼字,不过也确实对理解文章有帮助,可毕竟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哪个是准确答案也没人说得准。做记叙性的阅读理解时,出现作者情感或行为变化的段落要特别注意.但因为我这篇文章不是特别明显,所以就不加以说明了,下回有机会再说吧!) “老奶奶,我要先走了!” “坐下来和我说会儿话吗!” “我还要回家做作业呢!” “那……那好吧,一路小心,别摔着了,记叙文《门前的等待作文》。”她目送着我离去,我想她一定会很失望吧?只是那时我没有这样想过。第二天,她又将在门前孤独地等待,一天又一天…… 再后来,我们搬家了,搬到了一个离这里很远的地方。不久便又听父亲说,她在一天傍晚坐在门前的石板上莫名地死去。我笑了,不知为何而笑,但眼中那湿湿的却确实是泪。我没尝过它的味道,但却相信,这味道是苦的,是酸的。 (玩一下插图,选择这幅图是想起了一句话: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往后推,直至回到往昔从前。想起往日匆匆岁月,何尝不就像图片中的情景一样呢?不断地让自己的思绪在今时往昔里回荡。留下的正好是我失落的表情啊!很多的想法难以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其中的意境就让大家自己体会吧!我也得欣赏一下自己的杰作了,呵呵!) (这里提供两个不同的结尾,在运用文章时,可以通过类似的手法将文章套用到不同主题要求的写作中,所以不要苦于自己平常写的文章在考场中用不着。有时通常只要改变一下结尾就能使文章符合要求。大家也可以试一下) 第一种: 我倚着门板,触摸着那沧桑的记忆。仿佛听到了老人家来自天国的呼唤,仿佛看到了老人家见到我归来的的欣喜和我离去时的失落……原来老人家早已将爱寄托到了我的身上。只是我到现在才明白。 这时一片枯黄的落叶从树上飘落下来。我抬了抬头,眼前这棵颓唐的老树在这里等了多少个春秋,如今却也可以安息了吧! “现在是夏季吗?” “不,是冬季,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看见霜雪而否认这确实已经到了‘冬季’。” 第二种: 这时一片枯黄的叶子落了下来,我抬了抬头,眼前的这棵颓唐的古树和老人在门前等待了几十个春秋。大概自从老人走了之后,它也不再愿意等待了。 “这是最后一班车程了。”----我又暗笑了一下,看来我今晚也注定要在门前等待了,等待着明天----又是一个新的黎明。 “现在是夏季吗?” “不,是冬季,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看见霜雪而否认这确实已经到了‘冬季’。” (两个结尾所表达的感情不同,所表达的主题也不同,不过连我也说不清,呵呵!)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dengdai/828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