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孩子们做了这样的几道题目:
3m+2m= 3a×2= 10d-3d= 12a÷3=
6a-5a= 16n÷4= 2x×4= 7x+8x=
对于这样的题目,孩子们口算得较正确,能够说出口算的过程,如3m+2m,表示3个m加2个m就是5个m,就等于5m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我又出了一道题目:
7x+8=
学生一看算式,马上齐声回答:“15x”,没有丝毫的犹豫。看孩子们自信的样子,我反问了一句:“大家都这样认为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
学生无语,眼睛看着算式,在默默的思考。我把两个算式写在黑板上:
7x+8x=15x
7x+8=15x
学生观察着两个算式,眉头皱了起来,过了一会儿,秦秦小声说:“有一个算式是不对的。”
刘甲申也说:“肯定有一个是不对的。7x+8=15x是不对的,不该等于15x 。”
一些孩子开始交流起来,交流的结果是:这个算式不对,可正确的结果应该是什么呢?
我没有给孩子们讲为什么错误,而是再次抛出问题:“孩子们,前面我们在学习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想一想:要想知道一个结论是否正确,可以怎么办呢?”
“举例子。”学生异口同声。
“那你能不能举例验证一下呢?”我问。
学生开始拿出自己的练习本进行举例验证,还不时的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经过大约5分钟的时间,孩子们的眉头开始舒展了。我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孩子们讲得头头是道:
“我把x看成一个数3,7x+8x的值就是45,7x+8的值是29,而15x的值是45,可见7x+8并不等于15x。”
“我把x也看成一个数1,7x+8x的值就是15,7x+8的值也是15,15x的值是15,这不是说上面的结果是对的吗?”有孩子有了不同的意见。
“那是因为你举的这个例子比较特殊,换成其它的数就不行了。”孩子们开始反驳。
“那也有对的时候呀。”
“那你还记不记得,老师说过,用举例法验证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反例,那就说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我……”这孩子不再争执,点点头坐了下来。
看孩子们基本上统一了意见,我又问:“7x+8x =15x,那7x+8该等于什么呢?”
孩子们再一次静下来,思考着,还是秦秦先说出来:“我觉得就等于7x+8,不能再算了。”
片刻,孩子们纷纷说:“就是,不能再算了,老师故意设了个圈套。”
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追问:“为什么不能继续计算了呢?”
这次,孩子们很快就明白过来:“7x+8,就是7乘x再加8,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有加,要先算乘再算加,7x就是最简的结果了,所以不能再算了。7x+8就表示一个结果。”
终于,在一番验证、比较、思考之后,孩子们得出了最后的结论,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虽然有的孩子说我在设圈套,说我使坏,还有的孩子说我有些狡猾,故意引着他们犯错误。可从孩子们的脸上,我看到了探究思考的快乐,看到了错误背后引发的闪光智慧。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cuowu/921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