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这样一门艺术:发源于隋唐之际,流传至今。它以文字为基础,打开了文化交流的大门,在中华灵魂上刻下了历史的花纹,这就是雕版印刷技术。
早在隋唐之际,我国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后来在辽、宋、西夏、金时期雕版印刷术刻书十分流行,因此雕版印刷术逐渐盛行起来。期间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中国的印刷术又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观雕版印刷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雕版印刷发展的四大基础和制作雕版的过程。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离不开四个重要的条件:文化基础、物质基础、技术基础与社会基础。
首先,雕版印刷术的文化基础指文字的发明。关于文字的起源,仓颉造字是最流行的一说。在前文字时代的人民由于记忆有限,所以用绳结、骨片、竹子等记录事情,后来人民在木头、石头和兽骨上刻的纹路,渐渐演变成甲骨文,从此中国汉字就经历了由繁到简、由圆到方,逐步规范的过程,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汉字。
其次,雕版印刷术的物质基础指文字的书写。因为文字的发明,我国勤劳的古代人们开始书写汉字,进而发明了造纸术和制墨的技术,为雕版印刷的出现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再次,雕版印刷术的技术基础指盖印与捶拓。印章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技术,有阳文和阴文之分,刻的时候都为反字,印出正字。捶拓是指在石碑上紧紧附上一层湿纸,随后用拓布轻轻刷上墨,纸随着石碑凹进去的地方就不会站上墨,因而印出黑底白字。雕版印刷集合了这两种技术的优点,因此广为流传,渐渐发展起来。到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我国的印刷术大大提速了。
最后,雕版印刷的广泛使用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对雕版印刷的大量需求。唐朝时期民间大量需求年画,而寺院因佛教盛行而大量需要经书,但手写工作量巨大,于是雕版印刷就派上了用场。逐渐地,雕版印刷也被运用到民间其它领域。
相对于雕版印刷发展的四大基础,我更喜欢雕版的雕刻过程。
我在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了解了雕版的过程:第一步用极薄的纸写一副字,使纸的正反面都能清晰地透出字迹;第二步对写好的字进行第一遍审稿,若是发现错别字,就要把这个字裁下来,然后重新贴上一块纸,写上正确的字;第三步,把纸反贴在一块光滑平整的木板上,使纸与木板紧紧相贴,字迹便轻松地印在了木板上,确认木板上字迹无误后,刮掉纸屑,上一遍植物油,这时眼前就有一块有字的木板了,准备工作就万无一失了;第四步是雕刻,雕刻的过程就是指把字以外的空白部分凿掉一部分,使空白部分凹陷下去,字的部分突出来。于是接下来工匠们只要按着字的轮廓,把空白的部分凿掉一层,便雕好版了。
这个过程说着简单,可实际上并不容易。工匠们需要先沿着字的轮廓刻出痕迹,然后把不规则的空白部分分割成易凿下来的小块,分多次切下。就这样一块一块地、不厌其烦地雕琢,直至切下最后一块多余的木屑。
雕完版后的整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需用刷子清洗木板表面,使其细节完美、边角平滑,才算结束。
雕版的过程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而我也跃跃欲试了。但是真要在木板上刻出整齐的字,只有技术高超、有耐心的工匠才能做到,而且若是一不小心刻错了一个字,整块木板就只能用来烧火了。
雕版印刷,所展现的技术含量与历史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当然还有它的艺术价值。看到汉字(尤其是隶书)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我仿佛进到了一个被辛勤的园丁精心打理的菜园子里,各种鲜美的蔬菜,各就各位,令我流连忘返。
雕版印刷,这项发源于隋唐之际的技术,不仅是古代扬州繁华的象征,更承载了我国古代人们代代沉积下来的智慧与经验,称雕版印刷为“历史的刻痕”,也不为过吧。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chusan/1114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