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爆竹声中,春节就早已过去了,但年味儿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了人们无尽的回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味道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的味道作文(一)
春节是饺子的味道,春节是家乡人的热情,春节是烟花的声响。春节虽然过去了,但我还记忆犹新。
我们地方的春节可热闹啦!过年前几天,家家都在扫尘,贴春联,年画,好显示出万象更新的气象。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大街上车水马龙,喧闹声连连不断,到处是买年货的人,红红火火,像是办喜事一样。
过年了,家人们都团圆在一起。晚上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家人围坐一桌吃年夜饭,桌上放着各样的佳肴,尤其是蘸了醋的饺子。我们那的人吃饺子,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包饺子时,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的硬币多,就说明今年会发大财。
吃完了年夜饭,家人们都围坐在一起,边吃瓜子,别看春晚。有些大人们围在一起打牌,有些大人在给孩子们压岁钱,还有孩子们在厨房里偷吃饺子…好像还没吃饱似的。烟花燃放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过完了年,家家都要走亲访友。去亲戚家拜年,吃饭。每家每户去拜年时都要带一些年货,以示他们的心意。你一家,我一家,真是大饱口福。
一眨眼,春节的气氛过去了,大人,孩子们又回到了往常的生活。孩子们上学了,大人又照常做事。一天又一天,盼望着来年的到来。
春节的味道作文(二)
年,总是伴随着轰轰烈烈的鞭炮声、孩子们肆意的欢笑声以及每家每户腊肠味的飘出而到来。这个时候的人们是忙碌的,但也是快乐的。
过年最不能缺的就是中国传统食物——饺子。包饺子之日就是妈妈大显身手之时。葱姜大料一个也不能少,然后就是主要的两个材料:面和馅了。妈妈和姑姑一起包饺子,俗话说得好“两人合作,干活不累。”她俩一个擀饺子皮,一个包饺子馅,有说有笑,枯燥的劳动也因此变得有趣起来。
老少爷们儿也不闲着,一个个都忙活着呢。生排骨,生牛肉,经他们手全变成了一道道美食,几家人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孩子们举着糖葫芦东奔西跑,不知疲倦。孩子们的笑声,大人们的聊天声,柴火烧饭的噼里啪啦声,构成了我印象中的年。
乡村的年总要比城里热闹得多。邻里之间交往频繁,彼此也是熟悉的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拿出自家的美食招待近邻。我最喜欢的事儿就是跑去邻居家吃他们的灌肠了。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村里的人渐渐都搬到了城里。饺子已经从自己包变成了去商场里买,菜也不自己做了,而是直接买现成的或去饭店吃。总之,年味越来越淡了。
我还是希望一家子可以围坐在桌子前吃一口自己包的饺子,那才是春节的味道啊!
春节的味道作文(三)
春天跟着冬天的脚步,欢天喜地来与我们团聚。你瞧!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世界都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人们就忙碌起来,晒腊肉,腌咸鱼,炸丸子……还要为孩子们准备过年的新衣服。虽然劳累,但每个人都喜气洋洋,心里泛着甜,窝着暖。
“红红火火过大年”,用这句话形容过年最合适不过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红包,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到处都是红色的,红色在中国人眼里代表着喜庆,是吉祥色,爱美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也在手腕上系上一根红绳,预祝来年幸福平安,心想事成!
大年二十九,一家人坐在饭桌前,享受着丰盛的“团年饭”。屋里热气腾腾,美味菜肴让人食欲大增。这会儿吃菜,喝汤,觉得比啥时都香,都浓。老老少少说说笑笑,举杯互送祝福。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动听的歌声,给节日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最快乐的当然是我们小孩子了,穿新衣服,开开心心地接过红包,盘算着用多少钱买糖果,留下多少钱来买自己喜爱的书。
“放烟花了,放烟花了!”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跑到院子里放起了烟花鞭炮。欢声笑语绕过树木,穿过稻场,让夜晚不再那样寂静,让月色不再那么冷清。无数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描绘出除夕之夜的美好画面。
“爆竹声中一岁队,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啊,春节给我们带来了喜庆,更带来了新的一年的期盼。我对着空中的烟花默默许愿:祝所有的朋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春节的味道作文(四)
年味里是日常,是烟火,是红火的世俗的心。因为柴米油盐,年,便有了年味。
——题记
今年,早早得,我们回到了嵊州,在县镇的集市寻些“年”的味道,可是,仿佛一夜之间,县镇集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无数“嵊州麻糍”的小摊,摊旁挤满了喧闹吵嚷讨价还价的归人,摊后站立着油嘴滑舌却又分心照看隆隆运作的麻糍机器的摊主。我站在街头,脚下石路依旧,却似乎少了些什么味道……
无味,也罢,我们便回到村里。穿过沿着石板路走,两侧屋顶上青瓦鳞鳞千瓣,古朴素雅,沉稳宁静,古路古拙,桑间鸡鸣,桃源犬吠,姗姗可爱。
时处腊月,天寒,只觉腹内空空,便想起奶奶的炭火炉和煨麻糍。
踱步家中,寻至火炭炉边。在绍兴山区,家家都有一个火塘,用四块石头彻成井字形,位置一般都在灶头近旁,以方便镬窠里的炭火随时舔入。为了做饭,火炉便早早生起来了。此后直到来年开春,山里人每个个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夜就是在火炉边度过的。火炉自清晨红起来后便不再熄灭,人走开去,便覆些炭灰,放上竹篾编成的鸡罩晒破旧湿衣裳;人坐下来,便把炭火再拨旺些。放上方桌,吃饭喝酒打麻将;方桌挪开去,老少围炉夜话,聊节气农事聊家长里短聊狐鬼精怪。聊到意兴阑珊处,肚子也饿了,便在火塘里煨东西吃。香榧、板栗,还有麻糍呢——
这个时候,大的就会差小的,奶奶,便去捞一块麻糍来。麻糍浸在偏屋的七石缸里。蓄的冬水,经年不腐。手伸进去,那个冷真是入骨沁心啊。但是不行,还是够不着,还得返回去拿火钳。夹到了,就要捞出水了,“扑通”,调皮的麻糍又滑入冰水,真是趣味横生。这时,奶奶已经准备了砧板薄刀。横的分成三段,竖着再切成三块。
横卧的火钳上排排齐正好能搁三块。炭火斯斯文文,麻糍的表皮在一点点地变焦变黄,内里也在悄悄地肿胀。翻上两遍,有人说,可以吃了,蘸上用炒黄豆磨成的粉,赶紧抢一块入嘴。有些烫,但是,真的香啊——跟先前那个入骨沁心的冷对等的香,比现在更有年味的醇香。
在我们那,麻糍都是手工做,须历经配、淘、磨、蒸、打、切、晾和浸等多道工艺。用石臼打好的麻糍若压到特制的印板上,便成了印糕麻糍。那滋味大概就是“笃螺蛳过酒,强盗来了也勿走”的意境了吧!
这大概也是年味吧!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chunjie/1485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