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二月二龙抬头,也就是古代的“中和节”,俗称青龙节。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二月二这天的许多风俗都与龙有关。然而在古代,这一天还盛行着一些与龙无关的风俗。这些风俗至今多已不存,但我们从一些古诗中,还可以觅到它们的影子。
踏青
二月二在唐代也称“踏青节”,此时正值大地生机盎然,百草萌生,是踏青出游的绝好时节。在唐代诗歌中,有两首同题为《二月二日》的传世佳作,一首为大诗人白居易所写:“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一首为晚唐诗人李商隐所写:“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前者抒写踏青见闻,一派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后者托物寄情,以踏青时的江边春色,反衬出自己的身世沉沦和凄苦心境。另外,宋代王庭也是一位热衷于踏青的诗人,并写下了:“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的诗句。
挑菜
二月二在宋代又称“挑菜节”,人们纷纷到郊外挖野菜或采摘时令蔬菜,趁鲜生食或做成可口菜肴。这种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的民间习俗,既可以让人们尝到鲜美的时令菜食,又能讨一个好彩头(“菜”同“财”),甚至还一度传入了宫廷。苏门学士张耒尤为喜欢“挑菜”,以至于在一个大雨瓢泼的二月二,无奈地写道:“久将松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这首诗写的是宋代二月二挑菜节的习俗。诗人说,每年二月二这天,他都要采青菜来烧一锅肉菜汤。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只好坐在家中;回忆故乡菜园中那生长旺盛的`蔬菜,仿彿又听到引来春水轱辘的流动声音。
这种“挑菜”的风俗,始于唐代,唐代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就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到了宋代,这种风俗更加盛行。每年春二三月,百草生发,人们便纷纷到郊外挖来野菜,或到园中摘取新菜,生食或作成菜肴,这样既可尝到鲜菜的美味,又能讨到发财的吉利(“菜”“财”同音)。当时还把二月二日这天定为“挑菜节”。这种风俗,在宋代还由民间传到了宫廷。
吃糕
清人蔡云曰:“二月二日春正晓,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此诗写的是:二月二春意正浓,大家互相劝说吃隔年的花糕可治腰痛。担柴挑米凭的是腰板结实,有了健康的身体,就不怕终年劳作。至于如何制作,在《吴中竹枝词》中可以一探究竟:“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原来,就是把过年时余下的年糕切成短条状,入油锅煎成嫩黄色即可,农耕年代的妇女同样是强劳力,也非得腰圆臂粗了才行。
二月二吃“撑腰糕”,这种风俗在江南一带也传之久远。所谓“撑腰糕”,就是用糯米粉制成的扁状、椭圆形,中间稍凹,如同人腰状的塌饼。过去一到二月二这天,江南一带家家都将隔年的“撑腰糕”用油煎食,据说可以治腰痛。不过想减肥细腰的女子,这种糕却不能多吃。
迎富
“迎富日”之说,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据《岁华纪丽》记载:有巢氏时,有人在二月二,收养了一个小孩儿,从此家中大富。以后人们便在这天,到野外采摘蓬叶(蓬为多子植物,古人以“蓬”代“子”),向门前祭之,谓之“迎富”。经过正月底的晦日送穷,人们对“迎富”的热情空前高涨,庆祝场面往往特别隆重。南宋学者魏了翁,对此俗却颇不以为然,他写道:“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这首诗反映了宋代二月二迎富的习俗。诗人说,正月晦日送穷的日子刚刚过去,又到了戴着花迎富的时候。因为“穷神”难以驱逐,许多人已对“送穷”没了兴趣;可一向渴求富裕的人又怎能回避“迎富”的风俗呢?贫困若是容易除去,人人都想除,富贵若可以求得,那我也去求。不过这些都是传之久远的风俗,我只是随大流去看看热闹罢了。
“迎富”的风俗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说:有巢氏时,有人要了个孩子带回家中养活,他家从此便大富起来。以后人们便在这天到野外采摘蓬叶(蓬为多子植物,古人以“蓬”代“子”),向门前祭之,谓之“迎富”。而明人谢肇浙在《五杂俎》中则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回,谓之迎富。”他还解释其起源说:相传有户人家生了个孩子,送给邻家帮助抚养,邻家从此大富。这家人家见此情景,又将孩子从邻家要了回来,要回这天正好是二月二日。从此以后,人们便将二月二定为“迎富日”。
【二月二龙抬头传统习俗有哪些】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cailiao/2224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