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宝宝》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大班的活动,我根据孩子由小班对集合的笼统知觉到中班的感知集合及元素,发展到大班对集合的理解,都说明我们要将集合的教育渗透在整个幼儿数学教育中。但是交集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因此在此次的活动中,我们不教给孩子交集的术语,而是要让幼儿理解在两个集合重叠部分的物品同时具有两种特性,既符合一个集合中的要求也符合另外一个集合中的要求。
经过精心设计教案,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是可以理解交集的。数学活动《图形找家》,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游戏形式的想一想、说一说。这样打破了传统的数学教法的单一、枯燥,使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对各种集合分类,充分发展了幼儿的积极参与性和思维的敏捷性。
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运用第三角色——小动物(小狗、小羊)玩图形找家的游戏引出活动,以小动物的口吻要求幼儿为图形宝宝找家,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与操作的积极性。在找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做到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根据小动物各自的要求去取各自的图形,从中发现共同喜欢的.物品,从而引出交集部分,知道交集图的运用。在最后的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每组幼儿准备了可操作的活动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操作的机会,最后完成任务。
整个活动从开始到幼儿操作都进行地非常顺利,每一步的操作中,幼儿也都能理解。但是最后的时候,在幼儿分组自主操作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操作不大理想。因为我选择了在最后环节引出四种动物,本想达到层层递进的效果,可是因为四种动物的要求很高,由于四种动物比较纷杂,他们的分类方法再次出现了多样化,最后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差不多都是无法正确的拿出各自动物所需要的图形,而找不出交集的部分,幼儿在操作的时候,自己能够发现自己错了,并进行改正,但第二次还是没有梳理出来。
整个活动我预设了三个环节:以卡通动物的形式引出图形找家,吸引幼儿加入活动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这里我为活动准备的是两种动物和10个有数字编号和不同图形的图形宝宝,要求幼儿先去了解这是个图形宝宝,并说要求幼儿也加入游戏,孩子们在自信的寻找中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这时我请孩子们倾听小狗和小羊的要求,请孩子们根据要求,自己自由的选择角色来选择图形,把图形宝宝送回家。要求的倾听,请幼儿说一说听到的要求是谁的,再到5人一组选择小动物去取图形,孩子显得非常轻松。
完了检验,再到我出示10个图形宝宝请各动物小队请一位上来比赛分一分,我请了两个孩子上来操作,他们把小狗要的单数编号的图形宝宝送进了有红色圈里,小羊要的四条边图形送进了蓝色圈圈,剩下圆形宝宝不要。
此时,下面的孩子有意见,发现分完后,小狗的红色圈圈里的1号、3号正方形图形挑出来了,我顺着孩子的发现,请孩子们把这两个图形取出单放,再联系ppt请小狗、小羊来检查孩子们做的是否对,让孩子们观察答案,我以“变变变”引出第三个圈圈,一半是红色的一半是蓝色的,猜想一半是小狗的一半是小羊的,我再利用ppt变走1号、3号图形,猜猜、看看去了哪里,引出交集的初步概念,到幼儿清楚的知道了这是小狗和小羊都喜欢的图形,放进了这个一半是红一半是蓝圈。
我在ppt中请两个颜色的圈圈“碰碰碰”变出交集图,最后把ppt里的交集图变到现实,请孩子们把之前取出的这两个图形送到合适的交集图中。
孩子们轻松的理解了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交集图中为各种图形找到合适的位置。
最后,我引出四种小动物:河马、小兔、老虎、松鼠,分别各自喜欢的是河马——花边图形;小兔——红色图形;老虎——三角形;松鼠——蓝色的图形,要求比较复杂,并且每人做的交集图都不一样,如果改成每组一张合作式的形式可能更好,小动物也变出两只或者三种来操作可能为孩子们降低点难度,不至于孩子们操作很难。
一节好的活动,活动前的精心预设是一个活动成败的关键,时间流走间,听着别人的课,没听一次,就会吸收好的教态、过程,这过程中,等待着就不断的思考自己的课堂过程,想着如何进行每一步更紧凑,尽管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前环节表现的掌握了交集的特征,但是操作较难的时候,孩子们还是比较的糊涂,操作的难度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图形宝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baohuhuanjing/3448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