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唯有孝,才能无愧于双亲,才能报得“三春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向善的快乐作文,请大家认真阅读!
【向善的快乐作文1】
放了暑假,我要去补习课外知识,隔一天上一次课,还要麻烦爸爸抽时间送我到南京,再在烈日下晒两个多钟头等我。爸爸很节俭,我知道他根本不舍得开空调,他说这样耗油,但等我上完课却会专门为我开空调、买冷饮——为人父母天下至善。
我不知道为何每个父母都会为孩子如此的委屈自己,我只知道我应该好好学习,不为其他,只为父亲为我多生的几缕白发,只为母亲为我多添的几条皱纹。天下的父母俱是如此,一天天的操劳,不为自己,就算在外受了多少苦,回到家里依然作出高兴的模样,只为了让我们不为他们担心——为人父母天下至善。
多少黑夜,在我们深深熟睡的时候,父母们忧愁涌上心头,强作欢笑的面具被摘下,剩下的是无尽的叹息。没有人知道,他们吃了多少苦,而他们的忠厚老实却没有人去赞扬,只惹来了一阵阵笑嘲。在我们面前,他们一无所惧,哪怕事后为别人小心翼翼赔不是,也不会弱了气势,只为让我们得到哪怕一丁点面子——为人父母天下至善。
人间最苦莫过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辛苦养育我们,又有几个是为了自己?当我们气馁时,听的最多的难道不是这句话吗——“你要有出息,你是要为了自己而拼搏而奋斗的。我们不求你什么,只希望你不要愧对自己……”千言万语不如这些话深情,你听到了吗,是谁叹息声在回响?你看到了吗,又是谁在为你的一点进步而欣喜若狂?是他们,你的父母,就算所有人都抛弃你,他们都会坚持站在你的身边,没有人比他们更爱你!
为人父母,又有多少不为孩子操碎了心?如果你真的长大了,那就替他们分担一些,哪怕是做一点家务,也足以让他们喜笑颜开。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唯有孝,才能无愧于双亲,才能报得“三春晖”!
【向善的快乐作文2】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你将来无论成家立业,还是安邦定国,都要先修养自己。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文化,尤如一道霹雳,贯穿了中华儿女的思想;有一种道德,犹如一弯彩虹,铸就了中华儿女的品德。它,又似一种元素,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它,更似一盏明灯,点亮了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是什么,用它独具的内涵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民族?是什么,令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
是什么,闪烁着如此鲜明华丽的光芒?是礼仪,是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是知耻,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是行善,像春风一样播下乐于奉献、乐于助人、争做文明使者的种子。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人。
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丢弃了它,对待呕心沥血的师者,少了几分尊敬,多了几分挑剔;对身边有残疾的同学,少了几分关怀,多了几分疏远;对待他人的演讲,少了几分尊重,多了几分评头论足。当中国的孩子开始变得倔犟的时候,韩国的孩子们正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的教诲;当中国的孩子边看电视边大声指挥父母干这干那时,美国的孩子正打扫房间、修剪草坪;当中国的孩子连上学都要坐轿车的时候,日本的孩子正独自背着背包去高山旅行„„当日、韩、美正学着我们的传统美德时,我们自己却在一点点地丢弃。孟子曾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注意礼仪,尊重他人,他人自然会向你投以尊重的目光。
明礼如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个人的素质与涵养。其实,做到明礼并不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就行:与人交往,张张口,说声:“您好!请!对不起!”;公共场所,动动手,随手拣起地上的纸屑果皮;生活中不挑不拣不攀比,做个恪守孝道的好孩子;课堂上,专心听讲,发言积极,争做尊师守礼的好学生。只要坚持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明礼”之人,如此简单,又可双赢,何乐而不为?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发扬荣辱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放出你的热情,放出你的爱,让我们拥抱美好明天。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学生。
【向善的快乐作文800字】相关文章:
2.一心向善初中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800zi/2525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