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黄巾之乱,群雄伐董,官渡之战,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白衣渡江,夷陵之战,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和其中的情节都出自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三国演义》。从未有人怀疑过“三国”内涵的博大和内容的深邃。在清军入关之前,各部的军事资料中,“三国”的满文版是机密资料中级别最高的那一类,足见这部永恒的经典给后人无穷的启示。孙子曾云:“兵者,诡道耶。”毫无疑问“三国”中的诸多情节已经将诡道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必然是“三国”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只有这一点的话,“三国”绝不足以受到人们持久的追棒与研究。“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杨慎的《临江仙》被用来作为电视剧版“三国”的片头曲,词中大开大合的洒脱情怀完美诠释了三国这段最具有英雄情怀的中国历史。英雄不仅仅该去瞻仰或者怜惜的,你可以膜拜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义薄云天;你也可以折服于诸葛孔明舌战群儒的大贤风采;你还可以扼腕叹息郭奉孝的英年早逝;你甚至可以钦佩贾文和明哲保身的乱世智慧。但是如果仅仅这么做了,那么你便只是那芸芸众生中听人戏说的观众罢了;英雄是不能被复制的,我们也自然不能自命英雄,但是对于英雄,我们至少要用更高的视角去对待他们,这样我们才不会辱没英雄,才能更好地品读历史,这样英雄和历史对于我们才有了真正的价值,英雄只有放在历史中才是英雄,时势才是英雄本源。“三国”最终天下归魏,有人为诸葛丞相六出祁山未建奇功而惋惜,有人觉得鼎立的岁月太少,惊心动魄的故事还可以再上演。其实,天下理当归魏。纵观三国历史,群雄割据,交替更迭,屡见不鲜。
为何最终只有魏蜀吴三足鼎立,皆因一字——“仁”。刘备仁义知名满天下妇孺皆知;孙氏久居江东,庇佑一方百姓,自可谓仁泽一方;曹操却历来是争议不断,说他仁,是否牵强附会?绝然不是。世人都知道刘备败走会迁移百姓,可是为何却忽略曹操携百姓败走的义举呢?有割据就会有战争,有战争就会生灵涂炭,只有实现天下的一统,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曹魏作为唯一有实力一统天下的势力,他的大统才是对天下百姓最好的恩泽。相比“推食食我,解衣衣我”的妇人之仁,这种并疆合土的君子之仁才是真正的仁义。
仁义是一统之根。谁也不能只凭三寸不烂之舌,满口仁义道德就建立美好的国度。实力是一统之本。只有根本兼有才能最终成功。诸葛丞相是以为卓越的政治家,以一己之身促成孙刘两家的联盟,之后又以七擒七纵的手腕收复孟获,可惜,人无完人,六出祁山次次为军粮所困,诸葛丞相事必躬亲,偌大的蜀国只由一人劳心,必定顾此失彼,最终功亏一篑,导致了蜀国的败亡;孙氏三杰固守江东,保全一方百姓安康,可惜人杰地灵的江东福地,在乱世之时缺乏当世只猛将,众多儒将的风采仍旧护不得江东基业。再观曹魏,内有荀彧、程昱等贤臣,外有许褚,张合诸猛将。内政稳健,外事刚强,焉有不胜之理?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泱泱中华,素以友好对邻邦,以双赢对伙伴,以互重对强国。我们从不做“太平洋”,也从未以反恐为名侵略弱小国家,更不会拉帮结派去轰炸他国合法ZF。中国和平、和谐之风范世界公知。
加之现在我国实力日益增强,经济,政治,军事都在快步发展,只要我国处理好内政,日后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王者之风将所向披靡。那时,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莫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1200zi/1249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