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建党90周年!十月,建国62周年!更是迎来了辛亥革命100周年!
刚从轰轰烈烈的各种建党献礼片中走出来,为纪念中国历史上共和观念发端的电影、电视版《辛亥革命》就一同出来献礼!
《辛亥革命》依然没有逃离继《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主旋律电影大而俗的困境。聚焦历史重要人物多线交叉叙述,尽可能完整地再现整个历史的来龙去脉,此为大;在不破坏历史真貌的同时又加入喜闻乐见的戏剧元素,此为俗。大而俗是红色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套路,在《辛亥革命》中痕迹很深。要达到吸引观影者,尤其是年轻人入场观看他们早已认为无趣的历史事件,必须加入激烈的战争场面、受追捧的偶像明星和诙谐的剧情细节。此种方法属于软性灌输,吸引人的喜剧元素很容易让观影者忽略故事本身,更不用说思考故事所传达的意义了。不过在叙事细节上的处理还是有值得赞许的地方,如停战协商的情节上,影片利用袁世凯的丰盛飨宴和孙中山的粗茶淡饭作平行对比来拉开彼此的道德价值。而通过三次特写袁世凯手中把玩的棕白二色核桃,暗喻袁世凯将清政府与革命派玩弄于鼓掌之中,坐享渔翁之利。
大陆的近代史电影在形式上的红真是让人嗤鼻!《辛亥革命》更像是完成一项领导布置的政治作业,而作业及格的标准是用死板的教案宣讲教科书里的历史。过分束缚的艺术创作往往会带来畸形创作或妥协的产物,就好像习惯天马行空的小学生做命题作文一样,更进一步就是抹杀创作激情了,就像现在的大陆学生一样。影片把那种空洞的历史课拉远了观影者和历史,更拉远了观影者和历史所要传达的核心意义。所以影片里再多的感慨激昂,再多的凌然大义,总让人感觉言不由衷,甚至虚与委蛇。如果说是宣扬耳熟能详的马列主义,言不由衷还情有可原,但是《辛亥革命》宣扬的是泛价值的三民主义,言不由衷确实悲哀,不管是真的言不由衷还是言不由衷的言不由衷。
像这种近代历史事件的电影,大陆电影基本是正史正谈,着重点就在历史事件本身,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而国外电影则以个体和单独事件的叙述角度从侧面审视历史事件,像《辛德拉的名单》、《钢琴师》、《拯救大兵瑞恩》等,两者叙事的视点差异显而易见,成就的艺术价值亦千差万别。大视点电影更在于普及历史,因为创作者更渴求观影者深刻了解历史本身;而小视点电影则在于对历史的拓展和反思,因为创作者已经默认观影者有足够的历史认识与判断力。民众的知识水平结构和高低直接影响主流电影的创作水平。当然,像《鬼子来了》、《云水谣》、《南京南京》等电影也证明了这种影响并不是完全的。
对于此片,我只想说一句:观众要的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而不是在那乏味的、教科书式讲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1000zi/571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