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消防安全教育征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征文吧,好的征文一般具有句段文采飞扬的特点。你知道征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消防安全教育征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消防安全教育征文1
在这个大热天里,为了丰富暑假生活,妈妈带我去参加了《今日建德》小记者团安排的参观消防安全教育基地。
在这里我首先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消防的基本知识。从古至今,消防在日益壮大。最早时,消防的意思只是把火扑灭。到了后来,德国出产了第一辆消防车。然后是英国,中国。1957年,我国的第一辆消防车诞生了。
我们体验了模拟报火警装置。机器上的图片显示着几年前的火灾时实景,我们模拟拨打119电话,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讲清楚发生火灾的地点,然后等待消防员来救火。
在基地,我们还体验了模拟灭火。我知道了:烟头引燃课桌该用清水灭火器,但电器引燃的火不会被水扑灭,要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最令人感到紧张的还是最后一项活动,我们模拟了火灾逃生。这是个黑乎乎的通道,当烟雾弥漫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弯到红外线以下,如果没有弯到1.2米,小屋内就会发出刺耳的报警声。我们用手捂住口鼻排着队有序地逃离。很庆幸,我们每个人都成功地完成了逃生。走出后觉得相比那间恐怖的小屋,外面那刺眼的.阳光,也没有那么令人讨厌了。
消防安全真的十分重要。它不是只有专业人士才用得到,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一些消防知识。这样,当危险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慌乱,才能在最短的时间挽救自己,也能帮助别人。
小学消防安全教育征文2
一大早,我就兴冲冲地来到了建德市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参加了《今日建德》小记者团的暑期教育活动——消防安全教育体验,学习日常防火知识和消防逃生。
首先,讲解员把我们领到了消防标识展示区,给我们讲解了消防车的发展史、古代的消防工具、中国消防史简介,也讲述了火灾的常见起因及如何防火救火等常识。面对突发火灾,要保持镇静。拨打火警电话119,要准确汇报时间、地点、火情范围,语句表达要清晰,特别是在说明着火的地点,一定要简练地说出详细的地址、楼层、门牌号,这样在发生火灾时消防员才能准确无误的赶到火灾现场,利于及时组织扑救。
接下来的是自由参观时间,期间穿插有消防知识抢答游戏,我和小伙伴兴奋地加入了抢答的队伍,哇!我答对十分!接下来的一道是二十分题,哎!我手慢了……。
最后,消防课堂的重头戏是火灾发生时的疏散逃生模拟演练,一声声刺耳的报警声传来,接着通道处喷出一缕缕白烟,给人感觉好像来到真正的“火场”,小伙伴们的心里都有些紧张。接着,一股刺鼻的烟味扑鼻而来。根据老师的讲解,我们捂着鼻子,紧随着带队老师的脚步,迅速从疏散通道逃离了“火场”。
面对滚滚的浓烟和熊熊的烈火时,只有熟练运用消防知识,沉着冷静应对,才能拯救自己,甚而帮助他人,为生命赢得更多的“生机”。
生命是可贵的,火魔却是无情的,这次消防安全教育,让我们在面对火灾时,从“被动”变为了“主动”,真正让我们受益匪浅。
小学消防安全教育征文3
今天早上,我们小朋友来到消防大队参观。
我们先去学了不少消防知识,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就像在做“游戏”呢!而且也能轻松地记住,比如:怎样报警,怎样帮助受伤的病人,怎样使用灭火器灭火。最好玩的是如何灭火,电子屏幕上出现了一幢大楼着火的场景,我们四个小朋友拿起灭火器,喷向着火的方向,好奇吧假的场景怎么能用灭火器呢?告诉你们吧,我们的灭火器也是假的,喷出去的是电子感应的光,虽然道具都是假的,但我们四个小朋友灭火的时候可认真了,一点也不敢马虎,感觉自己也是一名消防员。
接着,我们看了一些视频。实在太难过了,火灾无情啊!例如:2007年10月21日晚9点50分,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北埔村飞达鞋面加工作坊发生特别严重大火灾事故,造成37人死亡、19人受伤。那些景象触目惊心。看完后我又看了墙上的漫画,全是火灾的自救
方法,有绳索自救法,被单拧结法,匍匐前进法,毛巾捂鼻法,毛毯隔火法等等,全是用漫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小朋友看了也不烦,容易接受,我用笔一一记录下来,回去要给爸爸妈妈讲。
接下去,我去们去了消防员叔叔的房间,房间很明亮整齐。特别是棉被叠得就像豆腐干一样。
然后,我们参观了消防车,消防员叔叔给我们介绍去救火时的装备,其中有一样足足有30斤重,我们试了下,人都要被压下来了,何况消防员叔叔要背着它在火堆里跑来跑去救人。
最后,消防员叔叔还给我们表演了消防云梯车,整个车结构就像个机器人,它的“手”可长了,可以直接伸向30米高的地方,据叔叔讲,这是现在绍兴最好的一辆消防车。
消防员叔叔们,你们太伟大了,为了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你们从不顾忌自己的生命安全。我给你们敬礼!
【小学消防安全教育征文】相关文章:
1.小学安全教育征文
7.小学生消防征文
8.消防安全教育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zhengwen/4362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