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客观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产物。正因为如此,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但另一方面,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具有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美高于现实美。所以,齐白石先生笔下的虾,徐悲鸿先生画中的马,已经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虾与马,它们不仅是客体美的再现,同时也是艺术家主体美的表现,作为艺术形象的虾与马已经凝聚着两位国画大师的创造性劳动,体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 因此,一方面我们强调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形象虽然是艺术家创造的,但它也是现实美的创造性再现。这方面,艺术家们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例如,唐代画家张璪有一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强调画家要向大自然学习,这也是对绘画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精辟独到的概括。清代绘画大师石涛在数十年生涯中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将现实中的秀美河山,通过画家创造性劳动熔铸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神奇地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律动,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对于艺术家来讲,不仅影响到他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甚至还可以启发创作灵感,激发创作冲动。例如罗中立创作的《父亲》就是画家本人深入生活的结晶,为创作这幅油画,罗中立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画了大量素描,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是这些含辛茹苦、勤劳朴实的农民养育了自己,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可见,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也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和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艺术美离不开社会生活。 另一方面,我们更强调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艺术美是源于现实美、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典型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讲,自然美、社会美等现实美,是现实生活中的美,属于社会存在范畴,是第一性的;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因此,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中外艺术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唐代画家韩干擅长画马,唐玄宗曾命他跟随宫中另一位画马名家学习,韩干没有应允,回答到: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韩干画马时不仅观察马的形状、毛色,尤其注重马的神态、特征,他的《照夜白图》就是一幅公认的传神之作。照夜白是唐玄宗一匹爱马的名字,韩干在这幅画中,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就描绘出这匹马的硕大身躯和不安静的四蹄,给人以栩栩如生、跃跃欲动的感觉。韩干画的马极有特色,匹匹肥大,以至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批评他干惟画马不画骨。当然,杜甫这一评价后来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这本书中就提出了不同看法。但不管怎样,韩干画马的独特风格显然为世人所公认,正是因为它通过创造性劳动,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而这正是艺术美高于现实美的关键。因为在艺术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艺术家自由自觉的创造,体会到艺术家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节选自《美学原理》有删改)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yuedudaan/502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