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扫石而坐 弃甲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 其孰能讥之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今君与廉颇同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来源:高考资源网]
【答案和解析】文言文选文变化较大,但也在情理之中,自2006年安徽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无规则性可言,2006年的“序”体文,2007年的“说”体文,2008年,人们猜测最热门的“记”体文并没有在人们的期望中出现,而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又回到了传统——“纪传”体。正在大家不知今年到底会考什么“体”的时候,“狼”终于来了——“记”体文出现了。命题者可能考虑到人们的“接受度”,文章阅读的难度不大,三个选择题的设置也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有所变化,外甥打灯笼——照旧。但虚词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文言翻译把近三年试题中两句话翻译变为三句,这实际上也就是降低了难度。
【答案】4.B 5.C 6.C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过”是老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中的。;“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
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答案】7.
(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杨士奇(1365—1444 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
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1.游东山记阅读答案
3.东山原文翻译
6.东山原文和翻译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yuedudaan/3018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