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课是在五年级第三组说明文单元学完后设计的一组群文阅读课。在第三组课文中有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一篇是《鲸》,用举例子、列数据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鲸的形体特征,进化历程,种类和生活习性。一篇是《松鼠》,作者布封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在今天我所提供的这一组文章中,有介绍狐狸的说明文,有以狐狸为主角的纪实动物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诗歌。这节课,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说明文《狐狸》了解狐狸的生活习性,阅读《泉原狐》等文章,了解、感受狐狸的性格特点和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对于群文阅读课,我是最近才听说,我查找了很多资料,通过学习,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1、群文的选择。
我在选择文章时主要是基于本组课文,本来是想选择科普类的说明文的,但看到了动物之后很快就想到了狐狸,通过查找狐狸的资料和文章,对这种动物越来越喜欢,她美丽、高贵、优雅,她聪明、机警也或者说狡猾、奸诈,她在养育后代的过程中充满了智慧。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狐狸形象也非常丰富,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的拥有美貌和智慧,自立坚强,善良,有的狡猾、奸诈、仗势欺人。我希望学生在多元的阅读中,能学会“比较”,比较了解不同体裁对狐狸的刻画。
2、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意味着你老师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长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前后呼应、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的课堂,往往是连结和环节偏多、转换频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
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就不可能实现。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了。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在“群文阅读”里,你不可能这么上,很简单,时间来不及啊。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实……“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一则时间上不允许,因为有感情朗读是特别费时间的;二则无限放大有感情朗读,势必会挤占掉一些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你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你必须更多地尝试真实的更实用地类生活化阅读。这些是群文阅读的先行者将军晶在《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一文中提出的一些看法,我很受教。
基于这些考虑,我的整体思路是:
一、图片欣赏。
1、看完图片,狐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读说明文《狐狸》和故事《泉原狐》,交流狐狸的性格特点。
三、读故事《狐狸和葡萄》《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狐假虎威》《列那狐偷鱼》,讨论狐狸的形象。
四、读诗歌《我喜欢你,狐狸》,谈谈你心中的狐狸。
《我心中的狐狸》教后反思
上完群文阅读课《我心中的狐狸》后,有许多想法,整理一下。
1、群文阅读课必须有议题。在我这节课中,我主要想讨论狐狸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狐狸的特点,我又选择了说明文,这个内容就显得有点多余了,使课的议题显得多了些,其实围绕一个议题进行就行了。
2、群文的选择必须与议题一致。我选择了一篇说明文《狐狸》,一篇纪实动物故事《泉原狐》,三篇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掉进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一篇民间故事《列那狐偷鱼》,一首诗《我喜欢你,狐狸》。很明显,内容太多,有的文章同质性严重,如几篇寓言故事。说明文与议题不符。
如果再上这节课,我的思路会调整为:
1、唤起已知,谈谈你印象中的狐狸。
2、读文,讨论这些作品中狐狸形象的共同和不同点。
3、你同意哪种狐狸的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886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