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同学以前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学在学习前面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实质属性。为中高年级继续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教材从引导同学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同学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同学实际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再笼统出角的几何图形。可见,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实际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笼统概括。
从同学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同学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防止的要发生几何图形的笼统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同学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资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和同学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培养同学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同学独立学习能力和发明意识。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同学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中教学重点是:协助同学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难点是:通过直观感知笼统出角的几何图形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充 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识规律,采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学手段,把静态的课本资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同学亲身感知亲手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鉴于此,我在优秀教案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644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