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荆轲刺秦王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1

  说教材:

  本课是新课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是讲读课文。也是本册的重点文言篇目,在整套高中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讲读文言文,所以处理起来有一定困难。若按常路,在一节课之内既处理字词,疏通文意,又分析人物形象,鉴赏文章,势必过于紧张,且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只照顾一点,一堂课只讲字词知识,一定会很枯燥,或只单纯的去追求课型漂亮,抛开基础知识,分析人物与手法,显然又好高鹜远,不符合教学规律。因此我想把新课标的三维要求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进而渗透在每节课中,这样收效会更好,简单地说也就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说学生:

  正定中学的学生整体水平还是很高的,但高一新生的知识水平、认知体系还有很多欠缺。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高一学生掌握起来困难重重,对于学习方法也缺乏一定的感知,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就需要贯彻知识领路、学法指导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另外,学生们的人文知识非常贫乏,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他们了解得太少,思考问题比较单纯,因此本节课我们还应抓住教材中的人文亮点培养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和辨证历史的评价观念。

说目标:

  鉴于以上两点的分析,特制定我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制定目标的根据就是新课标的三维性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说方法:

  “四读”法(朗读、点读、美读、析读)合作探究法。所谓探究不只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而应真正落实到:学生自主质疑,互相答疑,教师导正。

说过程:

  本文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分析前四段,学习人物对话的艺术。第二课时后半部分文章。第三课时主要进行同步训练和阅读延伸。

  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是双向的,因此就要注意师生的合作与探究。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这正如市场经济一样,即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努力为其提供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知识与能力的设置上要有阶梯性,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及面乃至形成立体化的网络。因此我先安排基础知识学习再到人物赏析,由情景对话到写作训练,由对人物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评价。

  第一步由正定的历史导入课题,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讲完四种阅读方法之后,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并以课件形式归纳知识点,从而落实教学目标。然后由学生点评人物形象,完成第二目标。最后进行语言训练,活跃学生思维,体验教学乐趣。其中均贯穿学生活动,体现教学的参与性。

说反思:

  第一、虽然教学时间较短,但在比较流畅的进程中逐项落实了教学目标,既有基础目标,又有延伸与拓展,,既有方法指导,又有师生互动。较好的实现了当初的设想,学生很有收获。自己比较满意。

  第二、还有一些环节比较匆忙,不够严谨。比如人物形象分析时学生答的较少,不全面,我未能及时予以补充完善。

  感谢上级部门组织了这么好的活动,让我们一线教师获得展示自己的良好机会并拓展视野,取得进步。

  谢谢大家。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重难点

  1、教学目的: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

  2、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2、说学法: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本节课,我以语文学习普遍规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导而设计教学,以教给学生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为目的而推进教学,以“情”为突破口,以“读”贯穿始终,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环节: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交流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了解本文的背景。可让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谈一谈。

  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为此,他找来了荆轲,精心侍奉。(肯定学生的预习)

  四、研读课文

  (一)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划出疑难词句。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板书)

  1、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2、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3、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4、结局(末段):荆轲被斩。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

  (二)提问: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2、“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那个侧面?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问题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文本从对话、动作、神态等角度入手,分析悲剧人物形象,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暴力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4、如果荆轲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将会怎样,中国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问题设计意图: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预设好课堂教学流程,预设好问题,甚至预设好问题的答案。本课教学既有预设的内容和流程,同时也注意课堂的生成。如学生会提出类似的质疑:这是笔者在预设内容里没有的,然而,一发现问题,老师便即时对问题进行整理,把问题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何能让人人都“动”起来,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三)讨论并小结: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暴力

  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但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四)布置作业。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390951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