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的说课稿
同学们,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很好,大家都知道。但是,这句诗不过是整首诗的开头,接下来的几句,有没有同学听过?那么我们看到大屏幕上。
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经过老师的补充,我们应该有更深的了解。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隔着亘古的时空,要听清这声叹息可能不易。但是同学们可以通过体会这首诗的感情,自己读出这声感叹。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没有生字词,也不是很难理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第一,注意字的读音;第二,仔细体会诗中的感情。
很好,声音很大。但是,这首诗,我刚刚说了,就好像一声叹息,叹息应该是轻轻的、缓缓的。同学们的节奏稍微快了一些。但是不要紧,读出感情是读诗的高层境界,也许在学习这首诗的内容之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感情。也希望在这堂课的最后,每个人都可以把这首诗背出来。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总集,总共是十九首。这十九首诗并非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年代所作的。钟嵘评价这组诗“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造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被放逐的臣子,被抛弃的妻子,久未见面的好友,流落他乡的游子。我们看到,这些都是可喜之事还是可悲之事?为什么会如此呢?
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这首诗,刚刚我提到了,《古诗十九首》的诗题都是以诗的第一句为题,那么我想请每位同学做一回小诗人。这首诗读了一遍,如果按照诗的内容或是诗的感情来看,可以给它起个什么题目呢?
很多同学这个小诗人做的非常尽职,按照自己的理解起了诗名,比如说: 我再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这个的主人公,你们认为,是男子还是女子呢?根据是什么?
好,既然同学们都认为是男子/女子,我们就从男子/女子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既然同学们有争议,各执一词,而且好像双方都非常有道理,那么我们暂且还是称它为主人公。边分析这首诗,边探讨,到底是男子 还是女子呢?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就是莲花,我们在哪篇文章中学过莲花的?大家反应很快。《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么,莲代表的是什么?高洁的君子之风。还有没有?其实我们还学过一首诗,只是里面荷花换了个名称,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在很多情况下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原来我跟大家说了,读诗要抓什么?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时候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轻快
好,这一句,主人公踏过江水去采一朵莲花,这个画面,让我们觉得是在哪里?是大漠?塞北?还是江南?我们眼前出现这么一幅画面了,盛夏的江南水边,我们的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但是,是不是完全排除是男子的可能?也没有。我们接着读。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要给送给谁呢?从上一句我们知道主人公去采芙蓉,为什么要采呢?现在才知道,是要送人的。大家不要觉得送朵花是小事,我们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我们现在想表达爱意送什么?什么值钱送什么,还有直接送钱的。而古人和我们不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他们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我们熟悉的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交好,元稹为御史奉使往蜀地去的时候,看到路旁烂漫的山花,写到“深红山木艳彤红,路远无由摘寄君”。
送别的时候不是收拾金银细软让对方带着,而是折一枝杨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因为柳字音近留。我们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说题目可能有同学忘了,但一听肯定会回忆起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的《寄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甚至有时候,只是一颗小小的红豆。还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现在我们应该能够了解到古人所赠之物所寄托的情感了。折花送柳,一方面传达了对亲友的关怀、思念。一方面有寄托了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好,这位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远方的人。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我们思考。主人公是真的采过芙蓉以后,才想到“所思在远道”吗?这一问一答是什么手法?设问。有什么作用?
A. 所思,不是才过之后才想到爱人。而是时时刻刻想着他。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之前“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爱人。如果开头就开门见山把对方托出,就显得平淡无味了。
B. “远道”透露出什么讯息?爱人不在身边。为下文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做铺垫。起到暗中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情感还能说是欢快吗?失落。那么我们想到,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景?乐景,可是主人公带的是什么情?哀情。这叫?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我们接触不少了,刚刚提到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首。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一朵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好,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还是不能严格的区分。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这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我们接着看。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 长路
旧乡在哪里?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这是什么感情?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体会一下,环顾、漫浩浩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长路漫浩浩,“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看到的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
这一回头,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但是,却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这两句,我们在看一下,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按常理推算,一般离家远行的是男子,第一二句有极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两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我们在接下来看第七八两句。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这两句没有顺承上面,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守,那就只能忧伤以终老了。
心情如何?忧伤痛苦。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这两句觉得是男子还是女子呢?好像又皆有可能。
那么整首诗读完了。我们还是围绕着主人公是男是女的问题,再来梳理一遍。第一二句有极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两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七八句又是两者皆有可能。所以无法判断究竟如何。我们就从两边都分析一下。
如果是男子,那么涉江者的是男子,环顾者也是男子。
如果是女子,涉江者是女子,环顾着是否一定是同一人呢?环顾着是涉江者的“所思”。
这名女子在采芙蓉遥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这个想象出自女子对于男子爱情极深的信任,心有灵犀一点通,衬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话。“忧伤”的也不仅仅是女子一个人,这个画面中相对出现了两个人隔着遥远的长路互相思念,这声叹息也有了回声。这么一想,这首诗的意味更加深刻。
这种写法叫什么呢?“悬想”。是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是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营造一种“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是从内容、感情上来推断的。其实还可以从常识去推断。游子求仕应当上京,东汉京城在洛阳,怎么会走到芳草胜放的江南江畔呢?况且江南民谣中惯用双关语,“芙蓉”谐音“夫容”,环顾望旧乡的人是这位女子所思的、等待的、怕此生不能再见面的爱人。
因此,从两方面去理解都可以,而且从女子的角度去想,还可以引出我们更多的理解。
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我们分析完了,之前说读诗的最高境界是把这首诗的感情读出来。既然我们说这首诗既可以是男主人公,也可以是女主人公,就请男女生分别读一下。男生先来还是女生先来?好,可不可以背诵?大家把书关上,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很不错。那么请大家赏析一下另一首《古诗十九首》的诗《行行重行行》,我做了一部分删节,大家看一下,是否和我们学的《涉江采芙蓉》所表达的感情是类似的?很好,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课内的诗,还多理解了一首课外的诗。那么接下来,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描摹我们这首《涉江采芙蓉》的画面。
【涉江采芙蓉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4.涉江采芙蓉的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3265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