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语文教案说课稿
一、课件简要说明
(1)教学对象的说明: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虽然高二学生是刚刚接触诗歌鉴赏,还比较陌生,但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2)课件的教学功能与特点的说明: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我用ppt制作了教学课件,同时还编辑了声音文件和图片文件,以创设诗歌教学的情境。
1)由于本文属于诗歌,如果单纯的直接读课文会觉得枯燥乏味,加上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所以本次教学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利用ppt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来丰富并填补诗歌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
2) 该课件还插入音频,所以同学可以欣赏我国注明朗诵家的精彩朗诵。使得本文更加的优美动听。通过欣赏名家的朗诵还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诵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3) 该课件采用的图片和背景颜色较为亮丽,清雅。且紧扣教学内容.
(3)使用方式说明:
该课件主要是教师课堂上辅助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配上该课件,可以让学生对该篇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通过该课件图片、文字、以及朗诵的展现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和难点的制定
1、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不断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要从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等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同时,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感受艺术中的美,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并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登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册书共有两个单元的古代诗歌内容,依据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并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诗歌单元教学的总目标,即以典型诗歌为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一些技巧,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二学生是刚刚接触诗歌鉴赏,还比较陌生,故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单元教学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杜甫及其作品;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对作品进行反复阅读,从诗歌的内容、意象、语言这几个方面体会此诗所要表达的感情思想;使学生掌握鉴赏古诗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用现代的观念去审视、理解杜甫的思想。
2、重点、难点分析
鉴于古代诗歌体裁特点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2)教学难点;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语的设计
①导入语:我们中国的文学起源于诗歌,而诗歌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唐朝,唐朝几百年的历史中,诞生了两位声名显赫的诗人:李白和杜甫。有这样一个比喻,说李白走到山顶的时候,盛唐的太阳已经过午,对于李白这可能是件幸事。但对于比他小十二岁的杜甫来说,不幸或许才刚刚开始。杜甫与李白张扬的个性、显赫的声名相比却显得那么窘迫与暗淡,反差之大,真可谓泾渭分明。的确如此,李白给我们的感觉永远是沿着大道一路醉酒当歌,俊傲狂放;而杜甫恰恰相反,他的一生都很郁闷。幼年丧母,少年多病,青年赶考不幸落榜,正值风华岁月,却赶上了战火连连的“安史之乱”,他一生流离失所,晚年又疾病交加,但庆幸的是他没有就此沉迷下去,正是这些苦难,这些经历锻造了他穿越世纪的千载辉煌。
下面我们来就学习一首被世人称为“七律之冠”的.古诗《登高》,借此来体味杜甫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首先看诗的标题为《登高》。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曾学过的有关“登台”的诗歌。如: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勃登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登宣州谢眺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范仲淹遥想登上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生一起背诵)这是他们登台后的感受,现在让我们来一起走近杜甫的《登高》,看看他登高的感受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感受?
②设计意图:这段导入语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放下自我,了解杜甫,走近杜甫,走近诗人的生活,进而走进诗歌,推动自我与作品的交融和互动。同时创设学习诗歌的情境,回顾所学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2.作者简介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在对诗歌内容鉴赏之前,对作者有清晰的了解,做到“知人论世”,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作者简介:(运用多媒体展示)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3.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4.对诗歌的赏析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体现了诗歌阅读鉴赏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我们在读一首诗的时候,要从诗歌写了什么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中的语言,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对诗歌进行鉴赏。本课主要从理解内容、分析意象、体会语言这三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初步的赏析。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3130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