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的说课稿范文
一. 说教材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课文第四单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读物。
第三册中的散文更侧重于文学性的欣赏和个性化的解读。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话北京,在情感和风格上别有一番风味。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老舍对北平的独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强烈的主观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气质。
基于这一点,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知识目标:课文中如何用衬托来体现对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标: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教学重点:
1. 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
2. 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二. 教法、学法
散文教其他文体更有主观性、情感性,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体验作者的情感,就要联系作者生平,作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语言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语言的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教和学的过程中坚持“让文本自己开口说话”,用作者的话解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讨论,加强生生互动。
主要手段可概括为:
体验性默读
“知人论世”
多形式朗读
用原句解读
讨论互动
三.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1.导入: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书,我们已经接触了许多位读者,从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铁生的“地坛”到郁达夫的“秋天”,每个人都对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读,而今天我们有走进另一位“哈姆莱特”的世界,老舍话北京。
2.处读课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检查预习提出的问题:“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第一问较为直观浅显,学生较容易回答,可个别提问。
4—6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一生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预习第二问。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纠音,受方言影响,学生在朗读儿话韵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儿话韵却特别能表现情味,不容忽视。
学生讲,教师板书:
安静闲雅
写什么 布局合理
(4—6节)
贴近自然
3. 研读课文4—6节,回答“怎样写”的问题
衬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联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衬北的手法)
巴黎热闹 ——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3.回答“为什么会这么写”的问题
设计讨论题:
(1)你觉得老舍偏心吗?(导向作者表达上的主观性)
“据我看”、“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在我的经验中”、“还不愧杀”这些“偏心”的语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的偏爱。
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解释他的“偏心”?
1—3节,正是作者的解释。
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学生讨论老舍的“偏心”
学生自由发言:
母不嫌子丑(第二段中以母亲作类比 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第四段“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话简洁概括?
因为这是“我的北平”,这就为作者的主观作了最好的解释。
(2)为什么独选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导向作者的平民主义)
“草花儿”是强调它的普通;
菜中强调“带泥点的韭菜”;
“带着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来解读作者的平民气质:
“采菊东篱下”传统文人的陶氏情结;
“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气质源自于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谈泊。
(引出作者介绍)
老舍,现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馆》 以北京为背景的历史画卷,京味十足
《骆驼祥子》关注平民,关注底层 因此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4.课堂小结:
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
因为普通,所以众口咸宜;因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说的那种“你不讲别人也知道,你讲了别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没意思了。
5.布置作业:
选取某一细小的事物(景物),写出自己的主观色彩。字数:300字
一、教材分析
1、本专题针对的阅读问题:
一部分中学生,面对有滋味的经典散文,知道好知道是美文,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入宝山而空回。寂寞的经典之作,“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试图提供的有效阅读方法:文本研习——具体语句、题目、标点符号等的品读
3、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得其味
4、所选文本:
“看似平常最奇崛”的《想北平》——“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象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普通:语言平实如话,内容简单明了
有滋味:深切的故园情思,对比写景物特点的手法
5、学习者:有上述阅读问题的高一学生
二、我分析之后的设计
1、教学难点:得其滋味
2、教学重点:品读具体语句,进入文本情感世界
3、教学方式:
品读具体语句:我真爱北平、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诵读重点段落:4~7段
三个关键词:母亲、爱、几乎
4、教学时数:2课时
5、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冷送衣服的多是母亲——母亲总是和温暖联系在一起的
以自己和母亲十几年的相伴,给自己的母亲一个概括性的定语
体贴的母亲
温暖的母亲
给我安全感的母亲。。。。。。
——引出第一个关键词:母亲
(二)进入文本:
问:老舍把北平看作母亲,说他爱北平母亲,那么,文中的母亲可不可以用这些词语形容?可以的请从原文找出依据。不可以的话,请告诉我们,文中的母亲老舍用了什么词语来形容?也要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目的:明确内容要点,概括景物特点,为情感的品读打基础。
动中有静的“母亲”
在人为中显出自然的“母亲”
花多菜多果子多的“母亲”
——点:对比的写法,突出景物特点,比直接写更有表现力。
所以要诵读,感受一个鲜明的“我”之景物。
品读:让景物特点活起来
小结:
“我”爱这样的北平母亲,给“我”闲适、安全、妥帖生活的“母亲”。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几乎”: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负载
复杂的感情集合体,无法一下子全讲出来
轻声读全文,寻找“爱”里包含的丰富情感。
有自豪
有依恋
有欣赏
有赞美
有喜爱
景物的描写里浸润着对故乡、家园如此丰富复杂的情感,却都浓缩在一个“爱”字里。
所以要诵读,让丰富深切的情感之花绽放美丽。
诵读。让情感绽放开来
(三)总结方法:
越经典越没有匠气,大雅若俗,越容易一读而过,要做阅读有心人,学会细嚼慢咽;
从具体语句深入,学会用自己的经历、感受、思考泡出文字的滋味,必将体验到满口余香的阅读乐趣。
回答千古一问:
有心之人品其文
用心之人得其味。
(四)作业:
阅读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写景物的散文《故都的秋》。
(1)品味北京另一种美,体悟爱的别般滋味。
(2)完成文后题目。
6、板书设计: 想北平
老舍
爱
母亲
几乎
品读:细嚼慢咽
诵读:泡出滋味
————有心之人品其文,用心之人得其味
【《想北平》的说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1.想北平说课稿
2.《想北平》说课稿
4.想北平教学说课稿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30299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