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理由
《故乡》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篇经典小说。根据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个固有的特点,以及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教育性,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的学习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两大方面:第一,理解景物描写和对比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第二,感悟小说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这两点又都建立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上。
二、采用的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基于篇幅较长,我将本课教学内容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解决人物形象分析,第二课时则重点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整个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首先以《故乡行》中的歌词导入,将学生带入到故乡情结之中,同时展示文中的“我”见到故乡时的不同于常人的“悲凉”感慨,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自然过渡到对本文的学习探讨。在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后,会不难发现文中“我”回到故乡产生悲凉心境的原因在于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在于故乡所发生的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着重表现在景之变和人之变。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解析,我采取圈点勾画以及对比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找出能体现故乡“景”和“人”变化的语句,然后紧扣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其中人物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正是通过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展示了当时的整个社会风貌。对于人物的分析建议学生以表格的形式从肖像,语言,动作,称呼等各方面进行赏析,同时体会“我”对他们的情感。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两个人物在写法上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刻画人物要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并为表现主题服务。
第二课时是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到新课的学习的。紧接上文首先分析故乡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为了让学生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我除了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本文的相关的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其次是着重通过对“我”的情感体验,明确小说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关于这一问题,我还是通过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围绕课文最后三段的议论性文字一步步深入分析的。对于这三段文字的理解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尤其结尾一句话鲜明地再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要求学生结合社会和人生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解读。最后是对两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再次让学生对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基于还塑造了宏儿和水生这两个貌似当年的“我”与闰土的形象,而这两个人物身上也清楚地再现出作者的某种思想,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为宏儿和水生今后的命运编故事的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关于板书,做到简洁明了,又能充分展示课堂教学内容。
三、实施情况及教学问题
整个课堂教学也算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但是在分析最后三段文字时,学生难以很好的理解,在讨论无果时或是引导无方时,我的做法就是结合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直接讲授了,这样的效果自然不是很好,甚至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这也是我在这一课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发现同学们几乎都很善待闰土,但对杨二嫂就比较苛刻,而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与他笔下的这些小人物应该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即使是被社会挤压而思想扭曲的尖酸刻薄的杨二嫂他也应该不乏深深的同情,但如何让学生在的.学习中真正地把握住这一点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教学问题。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时,总是会把文中的“我”与作者混为一谈,这也是一个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
四、教学反思
关于这一课的教学,其实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上面提到的对于杨二嫂的分析上就值得反思,都说鲁迅作品难教,难懂,可能还是因为看得少,了解得少,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多接触鲁迅先生相关的作品,深入地理解先生的思想,可能杨二嫂的身上就不仅仅只有尖酸刻薄了。另外在分析“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时,众多的资料都在显示是因为闰土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似乎原因在闰土,根源在社会,其实再追问一下,“我”的身上是否也存在问题呢?细读会找出很多不和谐之处。而作者鲁迅先生本就是一个敢于、严于自我批评的一个人,我想“我”对于闰土的态度上也应该体现出作者深深的自我批评,所以对于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另辟蹊径,不为所谓的权威性的观点而论,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也是一个困扰着我的难题。还有的就是本文是一篇小说,对于本文的教学,应该紧扣小说固有的特征,而我着重分析了人物形象,探讨了环境,也再现了社会生活,但忽略了小说的情节,这也是一个需要反思的地方。
其实关于《故乡》的教学,静心回想,问题多多,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由于能力有限,准备也不充分,也不知道都胡乱说了一些什么,还望大家多多包涵!
【初三语文《故乡》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4.《故乡》说课稿
6.故乡的初三作文
8.故乡的桥说课稿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2378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