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案例说课稿范文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设计思想】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案例说课稿范文

  以物理组推出“八环节,三落实”教学模式为主要指导思想,即教师教学八环节:“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引导探究,展示评价,梳理归纳,课堂检测,拓展延伸”。学生学习三落实:“温习巩固,当日检测,达标测评”,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背景分析与教学对策的制定】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的第6节知识,是前面两节内容的继续,本节内容是寻求动能表达式的实验探究过程,下节内容是寻求动能表达式的理论探究过程,为下节内容的理论探究奠定了一个实践认识基础,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但学生以前接触的力都是恒力做功,而这一节牵涉到变力做功问题,这是一个思维台阶,通过启发学生理解及感悟将做功增倍,代替求具体功的巧妙之处。

  教学对策: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然后再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使学生经历研究过程,体验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探究中需测定功与速度这两个物理量。

  (2)知道橡皮筋弹力做功大小与橡皮筋的条数成正比,体会取一根橡皮筋所做的功为单位来简化问题的方法。

  (3)掌握实验方案中平衡摩擦力的方法。

  (4)会选择合适的测量点并进行速度计算,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领会教科书所给实验方案中的探究过程。

  (2)用打点计时器与纸带来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体验探究过程中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3)通过数据处理体会并寻找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困难,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2)领悟探究变力做功的奇妙方法,感受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方法,享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实验方案的设计;

  2、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寻找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变力功的处理方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

  问题一、实验方案的选择。

  学生通过已学知识以及阅读课本,可以设计出以下三种不同方案,三种方案中都利用了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的速度,但三种方案中分别是三种不同的力做功,方案一是重力做功,方案二是拉力做功,方案三是弹力做功。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力做功对速度的影响,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方案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拉力与小车的质量及所挂钩码的质量大小有关。

  方案三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橡皮筋为变力,变力的功如何处理?

  问题二、如何处理变力的功?

  1.是否要直接测量出变力的功呢?能否测量出来吗?

  2.如何表示橡皮筋做的功?

  通过启发引导,若能使每条橡皮筋所做的功相同,如果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则两条橡皮筋做功为2W,三条为3W,依次类推,每次做功都可以用W的倍数来表达。这种处理方法,把不便于用公式计算的弹力做功转换为比值代替,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其精妙之处在于巧妙的回避了功的计算。

  问题三、如何求解物体运动的速度?

  1.纸带上的点,间距并不都是均匀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点来计算小车速度,为什么?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小车的运动状态,确定选择什么样的点计算小车速度才正确。

  因为小车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后减速,故宜取点迹清晰,间距较大且相当均匀的点来计算速度,如图中E、F点。

  问题四、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1.先设计好表格,在表格中填入实验数据。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先进行猜想,功W与速度v之间可能有哪些关系?并诱导学生用什么方法比较容易看出W与v的关系?最后提出利用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3.选取某组实验数据并用电子表格及图表形式展示,并最终得出实验结果。

  猜想一:做功与速度v是否成正比

  猜想二:做功与速度v2是否成正比

  猜想三:做功与速度v3是否成正比

  通过图象得出实验结论:W∝v2  ,即功与物体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初速度为零,末速度就是小车速度的变化。)

  【课后反思】

  1、整个课堂一直以探究活动为主,老师适时的设问,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

  2、本实验为探究型实验,开放性较强,能很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3、由于受学生基础以及时间的限制,部分学生实验并不非常成功,特别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      面。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138428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