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保护》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节,说课共分为四部分。
一、说教材
(一)说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展开,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目前人类主要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并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从而使学生树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2、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措施。
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了解酸雨的危害、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4、能比较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解决的途径,从而培养读图能力,并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尝试用所学知识对大气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整理、分析。
2、尝试用探究,合作方法,并用适当手段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并树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加深的。重点应放在讲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上。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大气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须要有“全球意识”,在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中又涉及到了一些化学知识,故确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
2、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教学难点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问题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选择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通过读材料,读图分析、设问、归纳、对比、合作探究课堂练习等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教材为了加深学生对当前这些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卫星拍摄的真实照片(如“南极臭氧洞”照片),给学生以真实感、紧迫感。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数据和照片,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时不断地设问,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后通过归纳得出系统性结论;完成三种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学习后再通过列表对比总结,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串成体系。
三、说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2、在看“南极臭氧洞”图时指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地图;大气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中要注意全球合作是一个重要前提。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1311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