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硫酸,硫酸盐这一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氧族元素是继卤族元素后,另一非金属元素族。硫是氧族元素的一种代表元素,而硫酸不仅的硫的重要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有着广泛的用途。硫酸的性质不仅是本章的重点,而且贯穿中学化学的始终,也是各类考试常常涉及的热点,学好本节内容能使学生系统掌握硫酸的性质,更好地认识氧族元素,为进一步学好其他元素,化合物更好地认识氧族元素。为进一步学好其他元素,为进一步学好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相关化学理论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硫酸的性质,尤其是浓硫酸的特点;了解硫酸的用途。
(2)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研究问题,学习化学。
(3)德育渗透点
进行“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3、教学重难点
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兴趣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学习化学。
4、教学方法
以实验观察、分析归纳为主线,抓住浓硫酸的特性,浓硫酸强氧化性这一关键。通过复习巩固酸的通性、稀硫酸的性质,逐步引入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脱水性、吸水性。从而继续引出硫酸盐的性质与用途。使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从原有的认识结构状态进入新的认识结构状态。结合实验演示,从观察——回忆原有知识——产生疑问、猜测等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并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讲——演示——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知情意等整个心理系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构建新的认识结构,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学程序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是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展示两瓶等体积的浓硫酸、浓盐酸,让学生观察、比较、实验。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浓硫酸的物理性质。通过复习讨论,引导学生回忆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追问为什么稀硫酸会表现出酸性,指导学生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酸性的具体体现,进而由老师引导学生按H+价态是否变化进行分类小结。一类是与碱、碱性氧化物等反应,H+价态不变;二是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H+价态变化,体现出酸的弱氧化性。这样小结为后面学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作了铺垫。同时指出,硫酸和其它物质一样,既有事物的普遍性(酸性),又具有矛盾的特殊性(浓硫酸的特性)。这样既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又顺利实现知识点的过渡,引入浓硫酸的学习。然后提问如何稀释,学生回忆后再加以强调。同时强调实验安全。
这样学生自我感知,识记深刻增加演示CuSO4·5H2O与浓H2SO4作用失水的实验,CuSO4·5H2O加热失水实验,根据现象分析认识本质,说明浓H2SO4具有强吸水性。加深对浓硫酸吸水性的认识。性质决定用途,可知浓H2SO4可作干燥剂,师生小结浓H2SO4能够干燥的气体及不能干燥的气体。因为浓硫酸呈酸性所以不能干燥碱性气体:NH3,“为什么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如H2S、HI、HBr?”设置疑问,为后面学习浓H2SO4的强氧化性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在学生明确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后,引导学生归纳。通过分析比较,增强学生概念间的比较能力,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的本质区别。
分别用稀硫酸、不加水用浓硫酸、加水后再加浓硫酸来进行对比探究实验,演示蔗糖脱水实验,明确实验发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观察蔗糖由白色逐渐变为棕色、最后变为黑色及体积膨胀如同一个“黑面包”;用手感受烧杯的温度,让学生感受到浓硫酸的吸水和脱水的剧烈程度。这样识记更牢固、认识更深刻。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认识反应本质。提示:从试剂瓶标签可知蔗糖的化学式是C12H22O11,浓H2SO4与纸屑、棉花、木屑、蔗糖等有机物作用,浓H2SO4按水的组成比脱去它们中的氢、氧元素,从而碳化生成“C”,说明了浓H2SO4具有脱水性。适时讲解若不慎沾上浓硫酸后的应对措施,辩证认识问题,消除学生恐惧心理。
蔗糖脱水后还会像面包一样呈疏松多孔的海绵状,产生了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一步的推进设疑,告诉学生必须学习浓硫酸另外一个重要性质——强氧化性,为后面探究浓硫酸与非金属碳的反应埋下伏笔,做到一个实验两个用途。
为了说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探究演示铜与浓硫酸的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石蕊溶液变红,所得溶液稀释呈蓝色,冷却有白色晶体析出。这些直观感知到的实验现象为后面的分析归纳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作好了铺垫,这样既提供了直观的现象,又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步步设疑,层层推进,分析归纳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在演示改进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够与铜片反应?表现出什么性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化学方程式。情景的创设和兴趣的激发,将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学习。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利用氧化还原的知识加以点拨、评析、归纳得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浓硫酸+6价的硫上,从而与稀硫酸的弱氧化性形成对比。追问能否与活泼金属反应,在常温下演示铝与浓硫酸的实验,然后加热。引出“钝化”现象,加以解释。最后按金属活动顺序表师生共同小结,及时总结成规律,便于学生识记。
引导学生回忆“黑面包”实验,根据现象分析可知,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后,放出大量的热,进而氧化了生成的木炭。反应方程式为:C+2H2SO4(浓)CO2↑+2SO2↑+2H2O。从而明了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不仅能跟大多数金属反应,而且还能跟一些非金属物质起氧化还原反应。因为蔗糖脱水生成的碳被浓硫酸氧化,有大量气体生成,使“面包渣”发酵,现象才如同一个“黑面包”,让学生恍然大悟。
引导学生回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然后追问浓硫酸为什么不能干燥H2S、HI、HBr。学生会水到渠成的知道是因为浓硫酸有强氧化性的原因,不能干燥这一些还原性的气体。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哦,原来这个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呀!
回忆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体现出的弱氧化性,进而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进行对比小结,加深学生印象,认识本质。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不是目标教学的必要环节,但为了及时巩固、强化识记,提高应用能力及规范书写;同时为发挥个别同学的潜能和培养他们勇于求异的创新精神和对化学的爱好。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1248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