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课文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2篇讲读课文,教学本课时不但要继续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根据课文特点,渗透一点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知识体系上,它是前四个单元训练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为下一单元新的训练项目“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了一些铺垫。为此,我们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巴迪的父母的不同评价对孩子所起的作用。
3、通过学习,总结生活中对爱的点滴感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5、体会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学会正确面对父母的评价。
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明白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对孩子的爱。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恰当定位主题,通过阅读、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们构建“导——读——悟——拓”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
学生用“明确目标要求——重点部分精读细品多思——辩论之中悟情明理——综合实践锻炼能力”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四、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们安排了以下教学程序: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课伊始,老师引导学生背诵《题西林壁》,以此引导学生领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人或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进而老师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对于作者“我”所写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分别是怎样评价的?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复习旧知而揭示课文主要内容,既激发兴趣,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悟情明理
新课改指出,教师应定好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位置,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的“学道、悟道”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特殊“学者”,这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教师角色位置的变换,在这一环节设计中体现尤为突出。
老师过渡:“我既得到母亲的赞扬,又得到父亲的批评,究竟这两种评价对“我”有什么作用呢?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课文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5——17自然段。接着运用“质疑法”理解课文内容。因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积极质疑,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体现教材重难点的问题加以梳理,最后形成两个重点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2)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以后,引导学生领悟到“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作者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这样学生就在读、悟、问、议的过程中解决课文重难点。最后,多形式的朗读读好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读中品味,读中明理。
(三)拓展文本,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因而我们设计了“拓展文本,联系生活”这一环节。
首先,安排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如果说爱有两种,一
种是慈祥的母爱,一种是严厉的父爱,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这里,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实践证明,辩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的过程。
在辩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引导。通过辩论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两种爱都好,缺一不可,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辩论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后老师进一步拓展激趣:“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请大家用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学生就走出文本,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的潜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师生、生生灵活互动,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四)以诗结尾,升华情感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精彩极了”和“糟糕头了”》结课时,老师提供一首现代诗《教育与孩子》让学生齐读,来结束我们这次爱的行程。
教育与孩子
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涩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
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这样以诗结尾,既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情感得到自然升华。
(五)推荐美文,拓展延伸
《父爱,在拐弯处》《爱的教育》等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在设计板书时,紧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人物、关键语句,用帆船代表人生方向,帆上的“心”中写了“爱”,帆下船体写了“成功”,意思是慈母的鼓励和严父的批评都是对孩子的爱,他们能让孩子把握住人生方向,扬起“爱”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这样的设计就使静态的文字、图案中包含了动态的思路,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有利于激起学生乐学情绪,强化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直观性原则。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1150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