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有两个宝》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陶行知的《首脑相长歌》改写的一首儿歌,共六行三句话。主要讲人有双手和大脑两个宝以及它们的作用,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好习惯。语言朴实无华,内容通俗易懂,符合儿童口语习惯,便于朗读背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4字,初步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创造的潜能。
2、运用识字卡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进行组词练习。
3、领读课文,特别指导注意句号的停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知道人的双手和大脑是两个宝,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和写字
难点: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双手和大脑的作用,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二、说教法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的特点,我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看图,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作为课文内容的延伸。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观察生活中用手用脑的成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字;通过学生自读自评、加动作读、师生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感悟课文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画导入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以及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我将通过孩子自己画的画,做的手工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中。
“小朋友们,我们来看看这几张图,这几个手工制作。你们觉得怎么样?”学生回答:“很漂亮”。“为什么他们能画的这么漂亮,做的这么好呢?”学生自由发言。“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人”的儿歌,这首儿歌将会告诉我们为什么。”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点名作者是陶行知爷爷,强调“个”单独念是第四声,在这个词语里读轻声,“宝”是“宝贝”的意思。
“读了这个课题,老师有一个小问号,人有哪两个宝贝呢?你们想知道吗?小问号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一读,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
在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对课文的生字进行正音。第一步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第二步教师利用生字卡片逐字正音;第三步听教师朗读;第四步根据教师的朗读再自由的读课文;第五步认识课文以及句子;第六步最后读一遍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在教授课文内容时,可采取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的方式朗读学习、理解学习,在读的过程中相机正音并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接着针对学生的朗读相机正音,并引导学生用生字组词;在正音的基础上小组读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讲解问题答案以及理解句子含义。具体过程如下:
指名读第一句话,生字词正音并组词。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知道人的两个宝是双手和大脑,知道从句子中提取信息。
指名读第二句话,生字词正音并组词。并尝试提问“双手有什么本领呀?”理解“做工”的含义,接着训练学生说话:我的双手会——;提问“大脑有什么本领呀?”理解“思考”的含义,再通过齐声朗读赞美双手和大脑。
指名读第三句话,生字词正音并组词。并尝试提问“如果我们做事的时候光动手不动脑行吗?如果光动脑不动手行吗?该怎么用好这两个宝贝?”引导学生回答: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同时简单理解“创造”的含义,通过齐声朗读感受双手和大脑的魅力。
(三)小结收获
既然双手和大脑是我们身上这么重要的两个宝,我们要不要好好利用它们?学生回答:要!利用齐读巩固课文内容。
(四)巩固生字词语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记忆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往往需要教师利用反复巩固、反复朗读的方式帮助其加深印象。针对这方面,我采用两个方法:第一,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词,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生字词,小组齐读生字词。尽量做到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都有心知肚明;第二,做小游戏——摘苹果。低年级的孩子对于做游戏的学习方式比较感兴趣,所以利用生字苹果树,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巩固生字词的环节中来。
(五)习字指导
第一课时的习字内容主要有这几个字——“人、个、大”,针对这三个生字的指导,我采用熟字记生字法以及比较法。
首先强调“人”、“个”、“大”三个字中都有一个“人”字,所以要写好这三个字第一步就是要把“人”字写好。
在教授“人”字的过程中,一要将其与“八”字做比较,二要将其与“入”字做比较,帮助学生弄清易混淆的生字,接着讲解写字步骤:一看二写三比,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描红;在教授“个”时,要把“个”中的人,和“人”字本身做比较,体会撇和捺的不同点;在教授“大”时,要和“太”字相比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的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1020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