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湘教版《竹影》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一、 学习方法导航

  1、本文可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3、本文充满了童趣,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二、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3、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三、 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四、 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 情景导入 :

  同学们,童年唱着快乐的歌儿离我们远去了,那一段段往事常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童年时我们常和儿时的伙伴玩各种有趣的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你是否想到这也是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呢?

  今天,让我们一块来欣赏丰子恺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中国画”——《竹影》。

  (二)整体感知

  学生先轻声朗读课文,再思考: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然后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

  本文叙述了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几个少年在水泥地上做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关于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2、关于文中生、难字词的音、义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读,查找工具书,小组内相互讨论补充、订正等方式得出满意答案。

  (1)、读音

  惬(qiè)意 水门汀(tīng) 蘸(zhàn) 口头禅(chán) 参(cēn)差(cī)不齐

  (2)、词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

  2、 品味赏析,体验童趣

  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1)、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为什么? 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

  (1)、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2)、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教师可当堂出示同一题材的两种画,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了解中国画跟西洋画的不同。

  明确:

  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一) 课堂小结启示

  这部分内容由多个学生谈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而有的收获启示,然后老师归纳补充,得出满意的答案。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而且更要善于创造美。这样,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拥有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五)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朱光潜先生说:“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人,这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每人说一句话!

  明确:

  要画出竹的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要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

  要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

  2、课外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关于竹的诗文:

  宋 苏轼 《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郑板桥 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 《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食饱窗间新睡后, 脚轻林下独行时。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苏轼《文与可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五、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

  晚饭后,“我”和弟弟到屋后的院子乘凉。

  内容 在游戏中爸爸引导我们走进艺术殿堂。

  夜深人散,“我”欣赏竹画,心底升起对中国画的由衷爱意。

  中心: 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83377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