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小学语文《过秦论》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导入新课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预习指导

  印发预习学案,以学生自学为主。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3.自读课文及注释,结合课文前预习提示疏通课文,并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②宁()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静乐()毅安乐()

  ③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蒙恬()?()

  ④逡()巡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絮()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课本上没有注释的下列加点字词作解释:

  ①务耕织()守战之具()

  ②会盟()重宝()

  ③明智忠信()尊贤而重土()

  ④兼韩、魏之众()杜赫之属()

  ⑤于是六国之士()于是从散约败()

  ⑥开关延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⑦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

  ⑧享国之日浅()陈利兵而谁何()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关中之固()

  ⑩斩木为兵()同年而语

  ○11天下非小弱也()为天下笑者()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在横线上填空: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难指;身死后面省略了词;为天下笑者,何也?是修辞句。

  (6)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点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B.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C.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

  D.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说明:预习提纲部分最好印发给学生,特别是作者和时代背景部分,教师不必再赘述。课本预习提示部分对本文结构、中心及文采已有简要说明,要引导学生结合提示基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附」练习答案

  (1)①zòngyíngcóngchéngshèng

  ②Nìngnìngníngyuèlè

  ③Zháidíshàozhàotiánxiān

  ④qūnqínjīnduóduódù

  (2)①致力,从事;防御和进攻②诸侯间聚会而结盟;贵重③懂事理,有远见;尊重④同时并有;类⑤介宾短语,在那时;介宾短语,从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凭借有利的形势;延续⑧享有;时间短暂;陈列;锋利;兵器⑨以,连词;为,做;认为⑩树木;兵器;论○11国家;变小,缩小;削弱,变弱;介词,被;天下的人

  (3)①名词作状语②使动用法③名词作状语④使动用法

  (4)①夸张②夸张③夸张④比喻⑤借代

  (5)①秦孝公②之③陈涉起义;介;于;设问

  (6)C

  研习新课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朗读指导:指名让学生朗读,然后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本段,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教案不再赘述。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伺如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回答,教师提示:读单元知识短文第318页的最后一段。)

  3.提问: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2.熟读课文。

  3.书面翻译第1段。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61075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