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条、铁钉等。
(一) 引入新课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的幻灯片。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
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认知:
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结论: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通过练习以下练习,让学生学会怎么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用手提桶时,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人通过绳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用手拍大腿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拍大腿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况?
3、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实践活动: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
教师对实验进行总体归纳: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通过让学生观察用手弯曲物体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力的符号 ;力的单位 ;以及力的单位的符号 。
在此介绍英国科学家------牛顿,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
列举生活中具体事物,让学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使学生对形成感性认识。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使用,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捏气球、用力弯锯条等。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三)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既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将力作用在坚硬的物体(如:玻璃、桌面等)上物体的形状会改变吗?
通过课后小制作,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板书设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课后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是广大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的粗浅经验介绍如下:
(一)树立教师的威信,争取学生的配合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较高威信。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然后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辉煌介绍给学生;
2、上好第一节课,争取第一印象;
3、任何时候跟学生说话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有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4、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征服学生;
5、借助他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通过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甚至高年级的学生介绍和赞扬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当老师通过努力获得了学生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就会被老师调动起来。
(二)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你所教的这门功课了。
(三)加强教法探索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热情,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成绩没有提高的话,热情更难维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得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由于成功感能够不断地得以强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调动学生学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学上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向老师提问的技巧等),如何运筹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的分布,中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轻松、针对性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积极性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浮力》教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3080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