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缩的空气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2、进一步提高对实验中某一现象提出自己推测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3、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猜谜游戏导入,进入活动主题。
1、猜谜引入:“看不到,摸不着,闻不到,可是人人都需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的了解以及知识的来源。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状况。同时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二、通过活动,感知什么是压缩空气。
进行“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的活动(材料准备:每个小组有一杯水,每个学生有一个注射器)。
教师出示活动计划:
1、注射器中装了水,堵住出口,活塞还能往下压吗?
2、如果装的是空气呢?
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二者的不同:水不能被压缩,而空气可以被压缩。
3、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4、正式向学生介绍注射器这一生活常见的物品,因为在以后的很多探究活动中都会使用到它。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作了灵活的处理:以借助注射器感知水不能被压缩的活动替换了教材安排的拍足球游戏,通过与随后进行的借助注射器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实验的对比,使学生在感受到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同地时能正确地认识压缩空气的概念,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开展拍球比赛活动,引领学生做出假设。
1、进行拍球比赛,引导失败的学生找原因。
2、启发学生提出假设:球能弹起,手感受到的弹力可能是压缩空气作用的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探究活动“看谁能说服我”。
1、教师:用你们手中的注射器说服我,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和弹力。
2、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寻找说服老师的方法,并进行表述和记录。
设计意图:号召学生想办法来说服老师,其实是引导他们验证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和弹力。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挑战,想要说服老师的心情使学生对探究内容更为关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汇总小结,课后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解决了对“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的疑问,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
反思:
能较合理地使用教材,能大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更适合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把较为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好地体会了学习的意义。
在最后的探究活动上,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探究的工具进行了规定(注射器),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不限制使用的器材,让学生自由设计验证活动(比如利用塑料袋、气球等),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可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方式发展呈多样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宽,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被压缩的空气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3.空气教学反思
5.《空气》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2812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