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认识自我活动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认识自我活动的教学设计

  一、活动分主题:惰性与动力——反思自我

  二、活动材料:参考阅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三、活动方式:阅读 讨论

  四、活动步骤:

  1.阅读与反省

  欣赏漫画《决心》,简单叙述漫画的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漫画的思想意义

  看看你的意志力如何,提供“意志力测试”,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意志力测试题见ppt,“认识自我”活动六:批评与自我批评..。

  2.导入本课

  名言引入: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东坡

  人的一生将会经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面对它,我们是退却,还是勇往直前、逆流而进?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会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最有益的启示和最大的力量。

  3.阅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1)字词梳理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自认为不太会读或容易读错的字以及值得学习的词语,组内交流,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

  信笔直书 一语破的 渣滓(zhāzǐ) 附丽

  席不暇(xiá)暖 恓恓惶惶(xīxīhuánghuáng)退隐躬耕

  夤(yín)缘因循苟且 污淫逸(tānwūyínyì) 充类至尽

  暮气沉沉百恶之源蹶(jué)倒(一蹶不振)亲领身受

  夤(yín)缘:本指攀附上升,后喻攀附权贵,向上巴结。“乔松孤立,萝茑夤缘,柔附凌云,岂曰能贤。”《旧唐书令孤楚牛僧孺传赞》

  夤缘得官 夤缘钻刺(巴结奉承,投机钻营)

  席不暇暖:连坐位也来不及坐暖,形容事务繁忙,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认识自我”活动六:批评与自我批评..》。“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恓惶,席不暇暖。”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

  暮气:黄昏时的雾霭。比喻意志衰退、不求进取的精神状态

  2)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A.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事例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

  a.事例论证:

  事例结论

  自己填词作诗的失败要有大成就,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冬天留恋热被窝,但如果下决心,也就一耸身起来了即使日常小事也需要意志力懒惰不学习,到了社会巴结讨好,敷衍工作,只能堕落中国社会的根源就在于懒。

  b.类比论证

  a)物理中“动”:靠来自外界的力量克服抵抗力,朝抵抗力最低的走,不能永动

  b)人类的“动”:靠来自人自身的意志力克服抵抗力,可以朝抵抗力高的路径走

  c.引用论证

  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细察深思、把握要点

  B. 课文第三段最后一句“物的动必为抵抗力所阻止,而人的动可以不为抵抗力所阻止。”,为什么前一句用“必”,后一句用“可以”?

  参考答案:这就体现了人与物在“动”上的区别。一般物质的`动都是被动的,使它动的动力是外来的,而且动不能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所以物永远似乎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它的动也就必终为抵抗立所阻止。而人的动有时可以是主动的,意志力可以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所以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可以不为抵抗力所阻止。关键看个人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意志力的强弱。

  C. 我们如果要测量一个人有多少人性,最好的标准就是他对于抵抗力所拿出的抵抗力,换句话说,就是他对于环境困难所表现出的意志力。

  前一个“抵抗力”和后一个“抵抗力”相同吗?分别指什么?

  D. 作者认为,人的“最高生命的特征”是什么?

  4)课文难点分析:

  E. 福楼拜说“写作需要有超人的毅力,而我却只是一个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F. “人生来是精神所附丽的物质,免不掉物质所常有的惰性。”如何理解这句话?

  5)思考与扩展:

  清代郑燮《竹石》中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在

【认识自我活动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认识自我的教学设计

2.《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

3.认识秒的教学设计

4.认识线段的教学设计

5.《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6.《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7.认识Word的教学设计

8.《认识线段》的教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270776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