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品味本文优美、诗质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揣摩、分析文章的优美语言。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的乡愁情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让学生读出韵味,欣赏、领悟文章精妙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
2.探究法:抛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研究,以挖掘文章深层思想。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沙田山居》预习作业:
(1)查阅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熟读《沙田山居》,扫除生字词障碍,摘抄文中的佳句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乡愁》导入。
二、文化、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在美国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在美国大学任教四年。返台后,余光中先后在台湾各大学外文系任教。1953年,与覃子豪等组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刊。余光中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称为自己创作的“四度空间”)成就卓著。
余光中的诗文里充满浓郁的“乡愁”情绪。除了《乡愁》余光中还在其它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他热爱着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着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余光中于1947年—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文章就是他“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黄昏”十八个月之后写成的。
三、整体感知:
1.通过给各个自然段加小标题,感知全文内容。
明确:(1)概写山水(2)蓝海迷景(3)山中禅幽(4)山色变幻
(5)仙山烟云(6)风中秀色(7)悠长乡愁
2.理清线索:本文以“站在阳台上看风景”为线索,描绘了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
3.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四、探索研讨:
作者是怎样描写沙田山居的海和山?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诵读鉴赏第二段:
1.从那些方面写海,写出了海的什么特点?
明确:晴午:千顷碧蓝
海:迷幻、浩淼、碧蓝 起风:千亩蓝田
夜深:赫然渔火
2.品味语言.:
(1)作者说:“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手法。把山当人写,山似乎有了人的七情六欲,把景物写活了,有自然亲切的感受。
(2)文中“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手法。形象的表明出海风吹佛写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3)文中“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湾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金灿灿的金莲。”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手法。形象的再现了渔火围成的形状及颜色。
小结:本段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海迷幻、浩淼、碧蓝的特点。时还奇丽的景象赫然与我们的眼前。
(二)诵读鉴赏第三段:
1.本段写了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山:寂静、禅幽、天籁
2.文中“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是虫,是松风
代山答了”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手法。生动的表现了山景的幽美和作者对幽美山景的热爱。
3.文中“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这一句作者为什么将山比作高僧?
明确:因为“我成了山人”,远离了俗世的纷扰,所以我眼里的山也就像看透世间变化的高僧一样,只静观而不语,有一种超然的神韵,又有一种与我两相知的默契。
五、深入探究: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浓浓乡愁。
1. 作者既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山居环境的优美,那么这是不是最令作者心动向往的?(不是)那么,最令作者心动向往的是什么呢?
明确: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2.“人为的骚音”指什么?心动而神往“人为的骚音”说明了什么?
明确:“人为的骚音”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等隆隆的声音,声音杂乱,但发声的火车或来自大陆故乡或开往大陆故乡,对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那声音是故乡的呼唤,因此作者说“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3. 作者在文末说“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作者要下楼去干嘛?王粲是何许人也? 引用王粲的典故有何作用?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①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七哀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粲依荆州刘表,不为重用,偶登当阳县(在今湖北)城楼,作《登楼赋》,抒发他去国怀乡乱离飘零的惆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王粲登楼”四字在古代常用来代指思乡与不遇之情。
② 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情。
4.读文末诗句回答:作者说“碧螺黛迤俪的边愁欲连环”“边愁”?作者愁什么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湘云、楚烟、五千载、八万万。杜甫有这样的一句诗:“北望伤神坐北窗。”这里作者也北望伤神,想起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想起当时八万万的人民,进一步表露了那挥之不去的乡愁。
5.看全文在还有没有表现作者这种“乡愁”情感的语句?
明确:文章开头写道遥望“大陆的莽莽苍苍”,心念“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圆过两次了”。结尾照应开头,更加含蓄深沉的吐露了思乡的情怀。
六、总结扩展:
1.归纳总结: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风景”为线索,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海的明丽和山的优美,但“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作者的乡愁在本文是含蓄的,蕴藉在秀美的水光山色中,全文虽不见一个“愁”字,却多处有谈愁,点明了爱国思乡的赤子之心。
2.扩展阅读:《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阅读《赢在课堂》中“拓展阅读”部分《听听那冷雨》(节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散文特点及蕴涵其中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完成《赢在课堂》相关练习。
【《沙田山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2.《沙田山居》课件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2457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