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

  写在前面: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把前面的经验放在这里。它对这一课依然适用:

  第一,情节里和细节里,有作者真正要说的那个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当时的心境、处境;而这,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与我们交流的。第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评价人物,而是注意剧中人物相互之间的看法和评价。也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要看人物之间的关系。小说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构建人物的意义和作品的主题的,动辄评价人物,给人物贴标签,往往会使我们偏离作者真正要讲述的那个故事。

  (今天在七班的那一节,是最让我骄傲的一节,又看到了学生闪亮亮的眼睛)

  主要设计:

  一、初读感知:

  读完概括故事内容说感受。

  预计学生会评价人物:

  会看到菲利普夫妇的见利忘义、自私冷酷

  也会看到另一种存在——孩子的纯洁善良

  看第四十一段: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朗读和观察这一段:

  1、这一段所具有的特点——

  连用了两个“手”、两个“脸”。(有同学还注意到:先简单提,再详细说)

  连用了两个“那(是)”。(这种情况我们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见过)

  连用了两个“看了看”,可不可以表达为:我看了看他的手和脸,他的手……他的脸……

  2、“我心里默念道……”,有两句几乎是重复的——加了一个“亲”字,为什么?我的父母又是怎么称呼于勒的。(父母的称呼有变化,那个事实却永远都不会改变、永远都不可更改:不是外人,是像姐姐、像爸爸妈 妈一样的亲人,是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孩子的纯洁善良,孩子的怜悯不舍,还体现在后面“那十个铜子的消费”)

  小结:

  不仅强调了于勒与我的关系,还提到了他与父亲的关系。

  如果“父亲”是亲人,那“父亲的弟弟”呢?但是——

  这个关系,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好像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这样的儿子、这样的父母放一块儿,你不觉得很有趣吗?

  你的心中难道没有一个问题吗?说出来……

  预计:

  学生会说到的可能有很多,诸如——

  他们怎么生活到一块?孩子难道不会成为他们父母那样的人吗?

  而我们提取出其中的核心问题:孩子与父母会怎样互相看待呢?

  孩子眼里的父母真的是自私冷酷的吗?就像我们所评价的那样?

  先看父母对孩子的看法:

  我用坚定的语气说:"我给了10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瞪着眼睛看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乞丐!"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在母亲眼里,孩子的做法是不可理喻的)

  再看孩子对母亲的看法:

  以第一人称写,感受与认识毫不隐晦、真实不虚。

  但是在“我”的感受里,能不能看到他对父母的怨恨呢?

  非但没有愤怒和怨恨,甚至连一点点埋怨和不满都没有。

  (在孩子眼里,父母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二、主问题的提出:

  虽然同情于勒却也理解父母——为什么呢?

  孩子会是怎样想的,他为什么能够理解呢?

  引导1:

  预计学生会想到持家的不易,以及“于勒之灾”。

  母亲也的确是这么说的。她的做法和她的解释:

  第一,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第二,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母亲是这么说的,但她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于勒真的会“吃咱们”吗)

  注:

  更理性一点,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

  充分理解——她为什么这么说呢?

  尽力怀疑——她真是这样想的吗?

  当然,这里还有两种情况——

  母亲怎样想的,母亲自己心里不知道。

  母亲怎样想的,母亲自己心里知道,但她要用这句话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母亲真正担心的是什么、想说的是什么。

  引导2:

  预计学生可能想到的——

  “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家庭生活受冲击?这种基于常理的判断让人觉得怪怪的。把这个问题种下)

  在此基础上,提醒学生——

  我们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无论于勒是出于“欠了他们的钱”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他在这条船上很多时日而不愿回家,是一个事实。于勒,是不可能回来“吃咱们”的!母亲说的“拖累”也不是那个意思。从而,把阅读的对象转移到那封信上来——一切,都和那份信有关。

  引导3:

  1、阅读于勒的信,概括它的内容:

  注意其中两个隐含着的语句关联——

  “(但是),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只要)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

  运用好这两个关联词,就可以更好地表达意思。

  2、于勒的信中,家人最关注的是那哪一句,为什么?

  (前提是认真阅读1-12段)

  3、研究这句话中的逻辑关联,及其所具有的吸引力。

  明确——

  “发了财”和“回哈佛尔”存在着一种诡异的关联:

  第一,是因果关系——一想到这个,让一家人兴奋。因为这就意味着,他回来的同时将会带来财富。

  第二,是条件关系——一想到这个,让一家人迷茫。虽然于勒说的是,一发财就可以回来;但什么时候发了财,是不知道的。这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的说法。

  第三,是假设关系——一想到这个,让一家人灰心。既然于勒没有明说,那么能不能发财,本身就还是一个未知数。

  梦想既有实现的可能,也有破灭的可能;而最要命的是,这种期待还可能演变成一场漫长的等待(事实似乎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因为对于好几年音信全无,于勒给出了这样一个解释: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但这个解释似乎是有期限的:“好几年”。

  引导4:

  可现在已过了整整十年,

  一家人的状态究竟如何?

  衣冠整齐、海边栈桥上散步、父亲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啊!”

  (注意“竟”字;不是通过思考分析,而是通过朗读感受来把握)

  就像杜小康,生活在芦苇荡一段时间之后,非但没有坚强,而且想家的情绪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了;就像闰土,总是崇拜偶像神灵,什么时候都不忘却,这是很有问题的——因为随着一次次事实上的“不可能”、“没实现”,渴望应该渐渐变成无望才对。至少,不会这么迫切。

  闰土之“执”,是一个人生存的本能。而我们一家远不如此,所以一定有着比“拮据生活”更可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注:

  这里有两种教学方式——

  一种在一两个点上深入挖掘,教学更有实效。缺点是,这样的“硬思考”有相当大的难度。

  一种是学生寻找、教师提供若干相关文段,几乎不作任何分析,点出可疑之处则可。让学生从整体上加以把握,讲求顿悟。

  以三个语段为例,这三个语段学生提到的比较多:

  1、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不是生活拮据吗?那就应该且行且珍惜。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改善生活而非购买奢侈品;于勒当年怎么败家的,他们不记得了吗)

  2、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这个小岛是属英国管的。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们骄傲的和在乎的,是什么?研究、邻国、民族、风俗习惯、自然之美;有品位的游赏)

  3、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牡蛎壳扔到海里。

  毫无异议,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吃法有什么“高贵”的?为什么是“要不要我请你们吃”,而不是“要不要吃”?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吃法意味着活法、追求、品味、修养、素质。看出身份、地位)

  小结:

  (每一件事或许都不能证明什么,但我们把这三件事放在一起看)

  由此,我们能看出菲利普夫妇的人生追求。——体面的,高贵的。

  而这种追求是建立在金钱财富的基础上的。——如果你没有钱呢?

  你可能就成了别人眼中的……

  先看父亲的遭遇——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

  (为什么不耐烦?父亲到底说了什么?真正的富人聊什么,还是根本就不会聊?为什么说于勒“老流氓”?)

  再看于勒的遭遇——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有什么可“热闹”的呢?)

  我用坚定的语气说:"我给了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瞪着眼睛看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乞丐(课文中翻译为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不相认也就罢了,为何10铜字的小费都嫌多余?)

  小结:

  穷,很可怕,但还有比穷可怕得多的东西。那就是人们对贫富的态度。人们对待贫穷的态度,比贫穷本身更可怕!这是一个无形的杀手,杀死我们灵魂深处最宝贵的东西——诸如怜悯、同情、良知。菲利普夫妇在意的,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他们更在意的是,别人看他们的眼光——那个眼光里应该有羡慕、有肯定、有赞赏、有尊重……有一个人想要的一切精神财富。而相反的,则是蔑视、是侮辱、是嘲讽、是冷漠——她所说的“拖累”,其实正是这个意思。让人知道他们有这么一个穷弟弟,是一件丢人的事!父母的所有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所以他同情于勒也理解父母。这个世界对穷人很苛刻。因为穷,我们就感受不到尊严和尊贵,感受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才是作者真正要说的那个故事。这家人一直都在寻找高贵的生活,只是没想到的是,真正的高贵一直就在身边。

  略作延伸——

  我们常常觉得,所学的课文离我们很远,和自己无关,但真是这样吗?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努力学习,谋求工作,到最后是为了求得什么?难道不也为了体面的生活吗?这有错吗?只是……

  可以讲解给学生听,作为补充的:

  反观姐姐的婚姻,提出猜想——

  菲利普夫妇为什么担心女婿?

  (成了家里的一员,意味着,他们就可以和其他的家人一样,可以拿出于勒的信来给别人看。为的就是领受那份赞美、那份祝福,那份荣光。料想他们已经给很多人看过了,可是现在……这是个多么大的打击!所以,菲利普夫妇竭力不让女婿知道这件事,自己也十分恐慌、沮丧。——父亲说“出大乱子了”,母亲说“已经够倒霉的了”。这个道理“我”懂,这个事实“我”知道。“我”对母亲是理解的')

  反观于勒的那封信,提出质疑——

  完全没必要写的信。第一封信的目的。第二封信的差别和目的。

  (亲爱的哥哥,我爱你们,我遇到了一点困难,请为我祈祷吧)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197916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