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学目的和要求: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的艺术。

重难点:

  1、积累本课要求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文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朗读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在黑板上写对联,或者上课后,展示对联。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有谁知道他背后的故事吗?(讨论)那好,老师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古代大将项羽带兵渡过渭水后,决心要战胜敌军,于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自己的退路都断了,因此士气大涨,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击败了秦军,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恨,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如何卧薪尝胆,又如何雪耻报仇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请大家翻开课本89页。

  板书:18勾践灭吴《国语》

  二、背景讲解

  这篇课文是节选自《国语》,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重在记言,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前面我们学的《烛之武退秦师》是编年体史书,重在记事,大家要注意区分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实力较强的国家都在长江以北(画地图)南方只有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实力较强(画地图)吴国在今天苏州一带,越国在绍兴一带(画地图),两国毗邻,而且都是富饶之地,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两国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发生摩擦,公园496年,吴王攻越受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于公园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守到了会稽山,只有五千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难点字音

  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一二读”

  副板书:栖(qi)郗(xi)譬(pi)爪(zhao)牙暴(pu)露蕃(fan)不衣(yi)

  板书:勾践栖于会稽

  (同学们朗读全文完毕)大家读得很好,这里黑板上列出了易读错的字音,请大家注意。

  四、分析课文

  给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用自己的话梳理一下,让同学了解故事发生的经过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请一位同学或老师亲自朗读,读完第一自然段点评,(如果是学生读)

  提问:此时勾践是处于何种状态呢?文种有哪句话说到了?

  明确:栖于会稽之上

  提问:在这里大家要注意“栖”字(用颜色粉笔重新描)这个字在文中翻译为“驻军”为什么不用“退”、“守”,而用“栖”字呢?谁来发表一下看法?

  明确:《史记》中有句话:“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个“栖”字就形象的勾勒出勾践兵败后退守到会稽山的窘迫之态,这里用“栖”字形象,而且渲染的效果很好,比用“退”、“守”形象,“栖”翻译为“退守”之意。

  “栖”字的确道出了勾践处境的艰难,这种局面下,勾践是否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呢?

  明确:没有

  追问:勾践有何举措?请同学回答(用原文或自己话归纳)

  明确: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家一起来翻译这句话

  明确: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从翻译的意思中,我们知道越王勾践采取了招揽人才的行动,勾践如此求贤若渴,那有谁站出来给他出谋划策了?

  明确:大夫种或大夫文种,大夫是一个官名,大夫(da)大夫(dai)

  大夫文种进来向勾践说了什么?大家齐读大夫文种的话:

  明确:“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郗,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大家读得很好,不过最后一句“无乃后乎”?似乎没有读出那种感情,应该是(老师示范)要生动且形象。

  这段话说得简洁明了,其中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方法。大家找出来

  明确:比喻:譬如

  排比:贾人夏……冬……旱……水……

  请一位同学起来翻译大夫文种这段话

  明确:“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土,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既然勾践已经诚心诚意在求谋臣了,文种为什么还大讲谋臣的重要性呢?是不是勾践不知道这些道理呢?

  明确:我们先来看看,“无乃后乎”这句话,翻译为“恐怕太迟了吧”

  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文种有些婉转地责备勾践,他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的责备君王平时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大家说文种是不是落井下石呢?还是说文种在有意识的试探勾践是否真心诚意的求谋臣?大家讨论一下,待会老师提问,要自圆其说啊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明确:古时候,下臣要给君王进谏,常常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如果是开明的君王当然会明白大臣的良苦用心了,文种作为一位忠臣,看到国家有难,站出来献计献策,当然是希望得到君王认可,

  那接下来,勾践是如何应对文种的说理的呢?

  明确: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同学翻译

  明确: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

  勾践谦虚诚恳,宽宏大量,看来越国是有希望了,勾践说完是如何做的?他们商量出什么对策?

  明确: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板书:与文种执手相谋

  “行成”意思是求和,求和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缓兵之计,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再一次集体朗读第一段

  五、结课

  这节课,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下节课我们继续一起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140464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