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其中蕴含的道理。
3、通过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读,培养学生古文阅读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一文古文阅读材料;春秋战国十大愚人寓言故事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1、 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寓言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文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等,外国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 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你能发现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教师小结:寓言是一种文体,“寓”是寄托的意思,它总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3、 根据寓言的这些特点,你觉得我们在学习寓言时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4、 根据我们自己提出的目标,你们以为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寓言?(教师小结:剖析矛盾反思生活。)
二、分析学情,扎实基础。
1、 出示课题:(板书:南辕北辙)齐读;学习“辕”“辙”: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车字部;形声字;)查字典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辙—车轮轧过的痕迹,车行的一定路线);在桌上写写这两个字。
2、 了解学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这则寓言?指名讲这个寓言故事。
3、 初读课文:既然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们能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学生练习,检查,并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4、 检查初读:读了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课文语言简单说说。
三、抓住语言,剖析矛盾。
1、 感情朗读:现在你能把那人的固执可笑、自以为是的行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加强朗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2、 探究原因:
(1) 强化后果:那人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出示句子,齐读: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虽然他的马很好;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但是他却到不了楚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可以换成其他关联词语再说说吗?(改用“尽管……可……”再说一说。)(板书:虽然…但是….;尽管…可…)
(2) 探究原因: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3、 根据句式说话: “因为 ,所以,虽然 ,但是 。”
4、 讨论小结原因:那人的致命错误在哪?(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四、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 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
(1)出示古文,教师范读。
(2)讨论,季梁编这个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
2、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3、 总结寓意:这则寓言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了,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那么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呢?
4、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有感情地、意味深长地讲这个故事吗?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要求有讲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五、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1、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懂这个寓言的?
2、 补充阅读:《掩耳盗铃》。
3、 作业选做:
(1) 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 有声有色地,意味深长地讲述寓言故事。
板书:
因为: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 (方向)
所以:
马跑得快
虽然 车夫是个好把式 (条件)
带的盘缠多
但是 离楚国越远 (结果)
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多次备过这一课,也上过这课。以前总是一则一则地学习这个故事,把故事情节分析得很透,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寓意。
再次备这课,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第一则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则寓言,自己总结寓意,关联系生活进行反思。
但试教后,感觉得整节课有些仓促,有些干瘪,不够丰满。于是,又重新备了这课,用两课时时间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南辕北辙》一文时化更多的时间,把古文的阅读展示出来,通过古文的阅读更好地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然后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最后,小结寓言学习的一般目标与方法。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滥竽充数》,并补充进行课外阅读。
在备完课后,我又思考:第一种方法真的不可取吗?为什么会有干瘪的感觉?这两则寓言寓意的理解不需要进行太多的语言感悟,不需要进行感情朗读也能实现,能不能在第一课题只引导学会自己概括寓意,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同时补充阅读其他寓言故事的阅读。也就是说,两则寓言一层一层地上,就如有两个鸡蛋,我先把两个鸡蛋的蛋清吃了,再吃两个蛋黄,而不是一个一个吃。我感觉应该也是可以的。可是为什么在第一次上课时会有仓促与不踏实的感觉呢?通过反思发现,主要原因是操作上有怕时间来不及走得快的原因。另外,在学习第一则寓言时我还是进行了对话的朗读练习,现在想来,索性也不要这个环节。再有就是在《南辕北辙》一文的学习中,我提到了古文,但只是提及,也有些走场的感觉。其实既然出示就应该让其发挥作用,引导学生说说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为更好地理解寓意服务。
这两次备课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第一,每节课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定下后,要扎扎实实在一步步去实现,不要走过场,要展示过程。每节课都要让学生至少有一个大的收获。第二,教学设计目标是前提,根据目标可以设想出多种方法,然后要进行重组与筛选,选择化时少,收效大,尤其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1230979.htm